旗下微信矩阵:

我是95后买基“海王”:买上千只基金,每只10块,不指望赚大钱

近两年基金赚钱效应明显,许多年轻人跑步入场,不乏95后。经历了年初的大涨、大跌,年轻基民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2021-06-09 12:12 · 显微故事  小北   
   

经历了去年大涨、年初大跌,年轻人还在坚持买基金吗?

近两年基金赚钱效应明显,许多年轻人跑步入场,不乏95后。经历了年初的大涨、大跌,年轻基民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为了挑选一只“包赚不赔”的基金,有年轻基民们甚至奉出一套选基金经理的玄学——不看收益、不看行业、不看机构往年成绩,只看基金经理“有没有眼缘”。

名字、颜值、胖瘦、发量、面色光泽与否,都能成为他们选一只基金的理由。

还有新一代买基人坚持“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会将手头上的钱分散到上千只基金中,最少的每只仅持有10元。

3月31日,富国基金、景顺长城基金、鹏华基金等10家基金公司,联合支付宝理财平台发布了《一季度基民报告》,分析数据显示,持有基金时长短于3个月的用户中,超7成是亏损的。

如今基金市场有回温迹象,更让那些追涨杀跌、频繁交易的人意识到,“拿得准,不如拿得稳”。

本期显微故事采访了一群买基金的年轻人,他们选择基金的方法各异:

有的人花了数千元买了上百支基金,最少的一支仅花了10元“入场”,但最终发现他理解的“分散投资”并不会完全分散风险,相反,这导致他在赎回基金时遇到了不少手续上的麻烦;

有的人本身从事金融行业,将现有资产按“近期是否急用”分为“三笔钱”,按不同用途整理出了不同的基金选购指南,收益一度跑赢大部分人。

有的人曾企图做短期波段赚钱,在去年基金牛市时曾赚了不少,遭遇了今年行情变动后甚至亏掉了借来的钱,吸取教训后重新调整了“战术”,开始每天看直播学习投资,形容自己的投资水平“从幼儿园成长到了初中生”;

还有的人受到生活境遇的影响,一度停止了频繁交易,选择定投躲避风险,结果反而获得了超过普通人的收益水平……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用“海王”的

“最多时买了上千只基金,赎回都花了好几天时间”

张先生 97年 物流行业

高中毕业后,我就跟着亲戚去新加坡做物流。

去年疫情爆发,国际物流基本停摆,我几乎天天都宅在家里刷手机打游戏。

也是那段时间,我心想反正工作也没什么眉目,不如趁这段时间做点理财。因为我人在国外,能选的基金购买平台十分有限,我就把存在余额宝里的钱在支付宝里选了一只基金,投了几百元。

没想到,*笔投资我就亏了15%。后来我换了个策略,不同板块的基金我都买一点,买基金的门槛很低,10块钱就可以入门。于是我又拿了几千元买了上百只基金。

没想到这个办法一开始还挺好用。4月左右,我有一组买的时间不久、总金额超过一万元的基金“噌”地一下,涨了一千多块。

但麻烦的就是,我买的基金太分散,取出的时候要反复操作上千次才能把这笔钱全部取出。而且,因为基金的支数太多,一天还不能完全卖出,得分好几天才能到账。

操作的过程中我无数次想放弃,但不卖又不行,我着急用钱生活。

网上很多人都在聊自己选基金的策略、方法,不仅要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行业趋势,但我都不想学。

我觉得基金的收益率就那么点,赚不了大钱,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赚,花时间研究这些不值得。

虽然我广撒网,但也没指望从基金里面赚到大钱。现在物流行业比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好做了点,我就固定每个月拿30%左右的工资去买基金,但还是一次买一堆。

我的要求不高,只要这只基金的年收益率是盈利的,不管盈利多少我都可以接受。忙的时候,我也不会每天盯着基金收益率来看,就在着急用钱的时候打开支付宝看看收益。

目前我买的所有基金里,有60%的基金是赚钱的,其中收益率*的一笔持有了一年多,到现在赚了63%,亏损最厉害的那只最多也就到了18%,因为金额小,所以我心态也还行。

其实我也知道,定投一般收益率都比较能保障,但我不喜欢做定投。

我每个月的开销不太稳定,有时经济本来就很紧张,一开手机看到定投把我所剩无几的现金又扣掉了,那时候我就很崩溃。

未来,我还是打算把钱主要存在银行里,剩下的钱再买基金。目前持有的那上千只基金等收益达到差不多的时候我就卖出去一些,不然一次性提取真的太麻烦了。

分清三笔钱,收益率就能保障

“身边收益率100%的人多得是”

高女士 90年 基金销售

毕业后,我开始接触互联网金融行业,成为了一名基金公司的销售,工作原因,也开始用更职业的角度来看待基金。

从业多年,我*的感受就是,专业人士买基金和普通人买基金,完全是两个概念。

我同行的朋友买基金,大家关心的维度会更多元,比如基金经理、公司健康与否、基金历史收益等。但普通人可能更容易把基金当做炒股,每天都看涨跌和估值。

两种不同类型的投资方法所导致的收益率也大不相同。

我所认识的人里面,有很多人能在牛市拿到100%的收益,我也能达到70%左右,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能拿10%就不错了,大多还都处于亏损状态。

2020年算是基金的牛市,很多人都跟风来买基金,却没想到来年后就亏惨了,这波人又开始一窝蜂跟着骂基金经理,我觉得他们大多还未建立一个正确的基金投资观念。

买基金之前,你就应该先搞清楚“三笔钱”:哪些钱是平时要用、哪些钱可能过一段时间用、哪些钱长期内不会碰,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钱的选择不同的基金做匹配。

比如,现金类的钱我会放在余额宝,余额宝的利息一般不高,但胜在稳定收益和流动性强。

短期内才会用到的钱,我就投资到偏稳健的债券类基金里。这种基金还可以细分为短债、中短债、长期存债、投资权益的二级债等,我会根据这段时间的市场来选择配置那种债券型基金。

长期不用的钱,我则投入我看好的行业。目前我持有的基金属于消费行业,买入后也会长期持有,一般不碰它。

“三笔钱”的概念不算是我*的,支付宝的基金页面里也有一个关于“三笔钱”配置的小入口。它会帮我评估我账户目前的情况:哪种配置偏少,哪一些风险过高,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友好。

我会比较看重单只基金的长期表现,我更偏好成立时间久、每年经营情况透明的基金,这样你可以清晰地分析出他们在牛市和熊市的表现。

我也倾向于选择易方达、嘉实、华夏等大的基金机构,大公司的风控体系通常比较严,不会为了短期收益投风险较高的债券,比较安全。

疫情严重的那段时间,我买过一只刚发布华夏基金两年定开产品。我之前买过华夏的混合基金,比较认可它的投资理念,但因为这个要两年,有点久,我就只买了一点点,但没想到,现在持仓的收益率已经窜到了73%。

这种没想过赚钱,但超乎预期的好的基金,遇到像捡到宝一样,特别快乐。

现在很多年轻人投资基金*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对于收益率的概念把握得不清晰,总希望每笔回报就能短时间换来10%、20%的收益,但这个可能性很小。

从长期来看,跑赢通胀(5%左右)是一个比较基础的指标,跑赢GDP就已经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指标了,对于大部分基金来说,能持续有6%以上的收益就算相当不错的了。

未来,我还是会主要把投资放在基金上,如果资产增长水平上来了,可能也会考虑做一些私募投资,但那感觉已经是很以后的事了。

定投是我“*的投资”

“短期怎么玩,最后都不如定投来得收益高”

黄先生 94年 消防员

2015年,我刚从部队考到士官学校,手边也有些积蓄,就先想到了买理财。

至于股票,我是一直都不太敢碰,我不懂行业、不懂经济形势、更不懂哪个公司靠谱,就怕我一个不小心把本金赔光了。

就连基金,我*次买的时候也就买了10块钱。没几天,我发现这10块钱开始有些收益了,比我在银行存款的利息都高,我就开始稳定地买基金和定投,现在已经5年多了。

2017年的时候,我和一个朋友聊基金时,他告诫我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懂得把投资赚来的钱去赚更多的利润,我被说动了。

回去以后,我就盘了一下每个月的固定支出,把支出以外的钱都拿去买理财。最多的时候,基金和定投里一共放了两万元钱。

持有的金额高了以后,我也开始对理财更上心了,开始看支付宝的理财直播学理财的知识。

买基金时,我看它的涨幅能达到3%,我就会买了。那些网上谈到的大神基金经理的,我也没太关注,有时也会看看基金经理的头像,有眼缘的那些我也跟着买点。

我不懂别人如何,但我个人觉得数学对于理财真的很重要。网络各种“大神”好像看走势知道什么时候该卖出,什么时候该买入,但我就不会。

如果我数学能再好一点,对我买基时的帮助应该更大。

去年,我爸得了一场重病,也幸好我还有一笔一直没碰的基金,我把基金和定投的钱取出来大半给我爸治好了病。

剩下的钱,我只留下了1000多元的定投和3000多元的基金,这两笔到目前为止都达到了接近30%的收益率。

未来,我想跳槽之后,存点钱再买基金和定投,如果换的工作钱比较多的话,我还想买股票,买几百块的,要是亏了就当交学费了,但想慢慢学起来。

理财“从幼儿园开始学起”

“之前我是幼儿园水平,现在差不多是初中生”

王先生 96年 个体户

我是个做家装、水泥的个体户。

我不喜欢上班,那种朝九晚五、和同事打交道的过程太煎熬了,所以我更享受自己做生意、自负盈亏的感觉。

不过这几年装修行业不景气,再加上原材料保障,所以我闲时就会找点其他能赚钱的事情。

相比普通人买基金,我大多是做波段,不玩定投,我觉得定投适合那种有闲钱又不懂理财的上班族。

我就不一样了,我时间自由,多得是时间可以研究基金的涨跌,每天看理财直播都要花两个小时

好多人都说,一定要选择一个优质基金做定投,这样才是收益率最高的。

我不这么认为,一般人连判断好基金的能力都没有,就会过于依赖平台推荐,但任何平台推荐的都不能保证一定就会赚。

还有些人会分散投资,找一些公认比较好的赛道比如消费、医疗、新能源去投,但我觉得这种方式也挺抓瞎的,这个行业好了、那个行业差了,最后一配平,你啥也得不到。

基金经理的推荐我也不爱看,那些基金经理为了减少讲话的风险,都会说一句套话“短期会有波动,长期持有更好”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看分析师说的内容,比如这一周的行情周报,从基金的涨跌背后看这意味着什么,然后说他们看好什么、为什么,他们就讲得比较清楚,对我更有用。

当我在基金的波段里赚到钱了之后,我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不管是靠运气还是靠能力,这种赚钱的感觉让人特别快乐,也特别有动力想继续去做,我也知道炒股不会一夜暴富,但是我就是享受这种涨跌的感觉。

收益上,我去年赚的比较多,但今年到目前为止都还没翻红。今年的基金市场特别震荡,我本来有只基金投了10万,还找亲戚借了2万跟投,没想到2月18日那天好多基金都亏损了,我也把借来的那两万亏完了。

年初,其实我看到了支付宝新年信里提示了:

“当前A股市场整体的估值已经进入高分位区间,中长期看配置价值依然很大,但短期存在一定压力,”;

“有必要降低对2021年权益市场收益的预期”;

但那时涨势很好,我忽略了风险的力量,年后亏损时后悔莫及。

这些失败的买基经历让我思考,究竟应该怎样买基?后来我开始多看新闻,思考政策可能利好哪些板块,看我的基金的涨跌预判它截下来的走势。

我觉得基金市场里有一句话说的很有道理:“认知等于回报,你永远赚不到你认知范围以外的钱,如果赚到了,那么这个世界会有一百种办法来收割你,直到你赚到的钱与你的认知相匹配。”

所以我要学的是知道我赚钱的原因,和亏欠的原因,这会让我更有自知之明。

有时候,我也把基金经理推荐的基金作为一个反向指标,当很多基金公司都在同一时间推荐某款基金时,这个基金可能就高亮了,我反而会不看好这支基金未来的走势。

我也去股市玩过,但一周就亏了6000元,至今不敢再碰。但整体来说,我觉得想要通过基金实现一夜暴富也是不可能的,它很难快速赚到快钱。

目前,我的投资水平也就从幼儿园勉强升到初中,所以我只指望基金挣个生活费,等我准备好了、有足够理财经验了再返回股市,希望炒股能挣的多一点。

后记

中国基金图鉴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基金市场中,超过60%“基民”都是年轻人,他们的年龄都在18至24岁之间,有90后甚至00后。

年轻,意味着更有魄力的勇敢、更大的想象力,但也意味着可能更冲动的投资决策。

大热的明星基金经理张坤,也有了一次过山车般的经历。基金大涨,粉丝漫天赞美“坤坤勇敢飞,ikun永相随”;基金一跌,粉丝六亲不认,张坤管理的基金甚至紧急调低了申购额度。支付宝也曾呼吁,要给绩优基金经理更长的运作时间。

但是有一些年轻人并没有听进去,因为年前真的涨得太好了。也许只有亲历其中的基民、基金经理和从业者才能真正感同身受。

这一段引用得有点长,建议改成:2021年一季度《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中显示,拿得准,不如拿得稳。追涨杀跌和频繁交易是影响投资者收益成绩的重要因素。拿住不动的基民比起频繁交易的基民,理财收益增加了30%。

有定投习惯的投资人在2020年获得了更高收益,亏损也更少。有超过6成的定投投资人取得了5%以上的收益。

正如巴菲特有一句为人熟知的名言所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做时间的朋友,你要在合适的环境中,投入能不断滚动增长的资金,在足够长的时间积累下,财富的雪球才会越滚越大。

道理已经听过很多回,市场的涨跌也会反复重演。最重要的那个变量是,你是否在过去的时间里增加了经验值,或是吸取了教训、有所成长?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显微故事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