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市场为什么丨为什么要把北交所称为“中国版纳斯达克”?

新三板,全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继上交所和深交所后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如今,其正式被命名为“北京交易所”。资本市场也迎来了一场久违的狂欢,特别是券商板块中新三版公司储量最为丰富的申万宏源拉了两个涨停,直接引爆了全市场的做多氛围,上证更是直冲3700点整数关口。
2021-09-22 15:33 · 36氪  郑怀舟 李洋 编辑/李洋   
   

新三板,全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继上交所和深交所后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如今,其正式被命名为“北京交易所”。

资本市场也迎来了一场久违的狂欢,特别是券商板块中新三版公司储量最为丰富的申万宏源拉了两个涨停,直接引爆了全市场的做多氛围,上证更是直冲3700点整数关口。新三板方面,上周市场成交量和成交额分别放大135.2%和124.8%。

纳斯达克到底是什么?

既然市场把北交所定义为“中国版纳斯达克”,那首先就需要了解纳斯达克的历史。

1971年,纳斯达克成立的时候,其并没有交易大厅,所有的交易都是通过一整套报价系统完成的,许多制度也非常的不完善,严格意义上都很难称得上交易所,最多就是个股权交易系统。当时,纳斯达克的定位是给那些没法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小市值公司提供一个可以股权交易的场外平台。其中,纳斯达克早期最出名的两家公司是从仙童公司中脱离出来的Intel和AMD,分别于1971年和1972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1975年的时候,纳斯达克开始提出一整套挂牌制度,也就是现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雏形,其在企业股东、盈利能力和市值三个方面提高一定的门槛,同时规定,必须在纳斯达克挂牌的企业才能进行交易。就这样,纳斯达克开始从一个场外交易系统走向了交易所之路。

可惜,好景不长,尽管纳斯达克对上市制度进行了细化,拒绝了一批质量较差的公司,但是整体情况依旧比较惨淡。挂牌公司数量较多,但在80年代初,也仅仅只有Intel、AMD和苹果等几个明星股,整体呈现出非常强的两极分化。

所以,在1982年的时候,纳斯达克将40家规模大、交易活跃的股票划入了新成立的纳斯达克全国市场,将不满足全国市场条件的其余股票归入纳斯达克小型市场。

自从纳斯达克分层之后,正好赶上了美国科技大爆发年代,其精选层在1983年上市公司数量达到682只,到了1985年,更是激增至2194只。随着纳斯达克逐渐成为科技企业上市代名词后,2006年纳斯达克再次分层,将小型资本市场更名为资本市场,将全美市场更名为全球市场,并增设全球精选市场,彻底开始服务于全球市场的科技公司。

北交所能不能成为中国版纳斯达克?

新三板的挂牌数量非常多,截止2021年9月10日,新三板总共挂牌7281家,精选层66家,创新层1248家,基础层5967家。

尽管挂牌数量较多,但是新三板目前*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流动性,一周的市场成交额常年维持在100亿左右,其中,精选层的66家公司就基本占掉了60%交易额。这种情况,就跟纳斯达克在1982年之前的情况很像。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门槛过高,以及过去中国经济结构对于传统行业的资源倾斜,让新三板成为了一个相对冷门的市场板块。一些中小企业缺少稳定的盈利能力,但国内的上市制度往往出于保护中小投资者考虑,企业盈利是*考核点,这让许多企业就算在新三板上市,但缺少足够的制度支持。最终,新三板逐渐被边缘化。

如今,随着北交所的成立,将新三板精选层作为基础组建,试点注册制后,其定位将会更加清晰。如果说,科创板所注重的是硬科技实力,那么北交所可以说是服务于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

对比纳斯达克可以发现,其真正进入发展快车道,正好是80年代后的科技大爆发时代,个人PC的问世后,美国的科技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而纳斯达克则因为上市门槛较低,并针对小型企业有一整套以股东权益为核心的上市标准,降低了中小企业容易受到利润和市值操纵的问题后,吸引了一批无法在纽交所上市的科技企业,从而形成了聚集效应。

如今,随着国内政策开始逐渐从传统地产往科技行业倾斜后,北交所的特征也开始逐渐纳斯达克化。

2018年以来,全国共有4921家企业被评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其中,在新三板或曾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有783家,占比16%;在沪深上市的企业占比5%;尚未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占比79%。未来,这79%的公司都极有可能进入资本市场,而北交所势必会成为*地。

随着北交所的正式成立,以及交易细则逐渐落地,国内资本市场也将拥有属于自己的“纳斯达克”市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36氪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