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实验猴,一场资本的危险游戏

许多医药研发企业正在大举收购实验猴,使得实验猴供不应求,身价水涨船高。不管是疫苗还是原创药的研发,动物实验都是关键的一环。
2022-06-24 08:13 · 锐公司  赵春雨   
   

一提起生物实验,大家可能会立刻想到“小白鼠”。近年来,朋友圈中与“转基因”相关的文章风靡一时,更是将小白鼠的“生物标签”深深地印入了大众脑海。但伴随研发项目的属性等,很多医药研发企业将目光转向实验猴。

6月10日,一则关于“囤猴”的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引发关注。内容称许多医药研发企业正在大举收购实验猴,使得实验猴供不应求,身价水涨船高。

早在6月6日,昭衍新药将2万只实验猴划归至名下,而像昭衍新药这样大量“囤猴”的企业还有很多,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多家龙头企业早已意识到囤积实验猴的重要性。2020年左右,药明康德全资子公司收购广东春盛猴场,收获2万余只食蟹猴;2021年,康龙化成接连收购新日本科学旗下肇庆创药50.01%控股权、康瑞泰(湛江)生物100%股权,拿下1万余只实验猴。

迫于供应过少、涨价过快,多家医药企业正在通过收购猴场的方式自给自足, 这一方式也成为近年来维持医药研发的重要一环。

囤猴的背后

与老鼠、兔子相比,猴子的身体结构最接近于人,也是用于实验最为理想的动物。据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所教授介绍, 类似于传染性比较强、危害比较大的疾病就需要用到猴子,这也是近来新冠疫情暴发后实验猴需求高涨的原因之一。

目前,实验猴中最常用、需求量*的是食蟹猴,此前,食蟹猴在2014年的单价为6 567元/ 只,但随后价格持续上涨, 最近几年更是上涨迅猛。

资料显示,2018年,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采购实验用食蟹猴共600只,给出的预算金额为840万元,每只食蟹猴的平均预算金额为1.4万元;2019年,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采购实验用食蟹猴共400只,而预算金额则涨到了1 200万元, 仅一年时间,每只食蟹猴的平均预算金额涨至3万元;今年3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采购实验用食蟹猴共40只,预算金额高达530万,单价飞涨至13.25万元。

数据显示,重复给药28天的毒理实验平均需要40只猴子,若加上药物代谢等试验,则额外还需20只左右,意味着,一款新药临床前研究至少需要60只实验猴。

自新冠疫情暴以来,新冠疫苗、口服药研发的需求迅速加大,叠加国内创新药产业加速发展,实验猴用量激增。近期, 其单价更是达到16万元,累计涨幅超过20倍。

相对于其他实验生物,猴子是最不易保证产量的实验生物之一。猴子的繁育周期不像小鼠,按照规定,猴子的子代的子代才能进入实验程序,而一只母猴要4年才能生育,之后一年一胎,小猴也不能马上销售,产出量有限、周期太长、繁殖自身有风险,很难产生规模效应。

举个例子,如果养殖户现在养了一窝小猴,至少需要6年才能出栏,可几年后的需求量及定价是无法预测的。但在这几年的过程中,照顾猴子的成本较高,因此承担的风险较大。这也意味着,新一轮猴种布局需要6年,需求激增的同时,供应端跟不上需求端的步伐,出现“一猴难求”“有价无猴”“天价猴”的局面也是很正常的。

根据中国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行业协会2021年的数据,我国实验猴的现有存栏量大约20多万只,其中85%为食蟹猴, 15%为恒河猴,均为人工养殖。

过去5-10年我国实验猴市场一直处于供需紧张的状态,同时受技术、疫情及历史原因的限制,国内实验用食蟹猴繁育种群数量和繁育率持续下降,近5年出栏商品猴数量呈下降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幼猴、种猴,实际商品猴存栏约10万只,除去被海外预订、包销的实验猴,年龄太小的或“更年期”猴, 适用的存量仅有3万只左右。有养猴场人员预计,未来3-5年内,供应端依旧会紧张,价格会快速上涨。

面对这种局面,国内的新药临床委托研究(简称:CRO)行业一度陷入紧张, 多家医药研发企业都面临实验成本飙升的压力,部分中小企业甚至呈现出无猴可用的窘境。

当问到实验鼠在前,实验猴能否追上规模时,行业人士多持否定态度。

产业规模化之路,难走

实验猴离产业规模化道路还很远。

实验动物相当于模式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刚需产品,被称为“活试剂”。根据定义,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主要包括小鼠、猴子、犬类。

在近百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使用实验动物的研究成果占67% ;近50年来,最重要50项医药研究的重大突破性成果中,有22项是利用实验动物和技术获得。

目前,国内模式动物市场规模小,但增长迅速。

资料显示,国内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处于发展早期,从2016年的5.82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7.99亿美元,2016-202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30.3%,预计2025年可达12.1亿美元。

与全球市场规模相比,中国基因修饰动物模型行业相距较大。国内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市场规模占全球同行业规模比重约为7%,而国内制药市场占全球比例约为18%,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市场规模占比远低于制药市场规模占比,增长空间大。

不过在模式动物领域,实验小鼠早先于实验猴站上风口,国内已有百奥赛图、药康生物、南模生物等多家主营小鼠相关业务的已上市或IPO企业。

以药康生物为例,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3.94亿元,同比增长50.35% ;在小鼠模型定制化服务领域,国内市场规模为4.3亿元,南模生物市占率为9.2% ;定制繁育服务市场领域,国内市场规模为6亿元,南模生物市占率为10.1%,药康生物市占率为7.5%。

当然,也有不少药企走向收购猴场的道路。

2020 年,药明康德完成收购广东春盛猴场,该猴场食蟹猴饲养规模有2万余只; 康龙化成则在去年6月以1.1亿元收购肇庆创药50.01%控股权,之后又以2.06亿元,买下康瑞泰(湛江)生物100% 股权。两番出手同样瞄准了实验猴。

最近,昭衍新药4月底发布公告,共斥资18亿元收购英茂生物、玮美生物两家实验动物模型公司100%股权。而就在6月6日,公司宣布,英茂生物已成为其全资子公司,实验动物资产自然也划归昭衍新药所有。

业内有人分析,这2家公司猴场将为昭衍新药带来2万只猴。若“简单粗暴” 地以收购价推算,则单只猴价格即为9万元,与如今16万元的高价相比,堪称“良心价”。

实际上,昭衍新药此前已在持续运营自有猴场,并以募投项目加速建设广西梧州猴场,但即便如此,公司依旧大手笔“抢猴”,足以看出,原有存量依旧不够。

在养殖实验猴的过程中,企业除了成本增加外,还需承担监管风险和伦理风险, 其入门的许可证需要办许多张,再加上现阶段种猴引进这一环节受到疫情、指标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加大了养殖难度。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实验动物养殖相关企业共2 709家,灵长类动物人工养殖企业仅8家,有一半在云南地区,且在1-3年间,仅有2家新增的实验猴养殖企业。

可见,实验猴要追平实验鼠,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锐公司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