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人大常委会发布2022年度立法计划,其中《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列在首位。这是全国*对L3及以上自动驾驶权责、定义等重要议题进行详细划分的官方管理文件,已经通过了发布前的三审阶段,距离正式出台仅差最后一步。
这意味着,填补了国内智能驾驶法规问题,自动驾驶行业将迎来L3级辅助驾驶的量产化飞跃。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汽车行业多个领军车企,也已早早确立了智能驾驶方案的战略。
今年4月,上汽集团在SOA开发者大会上宣布:“十四五”期间将在智能电动等创新领域投入3000亿元。自动驾驶是其不断加码的最重要一环。此外,多个车企的自动驾驶车型已密集上市。据佐思数据库统计,2022年Q1中国乘用车L2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装配率已超30%,同比增加12.7个百分点。而如小鹏P7,蔚来EC6、长城WEY等热议智能汽车均标配高精度定位模块。
从企业布局来看,目前实现自动驾驶的核心,更多在于通过搭载“高精度定位架构”,而这也成为了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进程中最关键的“技术分水岭”。
上游技术是内核,打通智能驾驶关键路径
高精度定位功能,对于智能驾驶的重要性正在逐步被市场发掘,成为L3及以上自动驾驶前装标配功能组件,随着L3及以上自动驾驶渗透率的增长,高精度定位软硬件产品需求量将同步扩大。高精度定位技术是智能汽车产业链中最基础的上游技术之一。国内多家高精度定位技术*企业也逐渐展露在市场面前。
据了解,近日就有投资者在互动易平台,对中海达(SZ.300177)参与智能驾驶领域合作内容提出疑问。据中海达对投资者的回复,以自动驾驶为发展目标的汽车制造企业如小鹏汽车、上汽集团、长城汽车等的自动驾驶方案就有应用中海达车载高精度相关产品。中海达2021年年度报告中说明,中海达车载高精度定位相关产品,包含了车载高精度定位天线、组合定位模块、组合导航集成方案等。中海达已完成多款量产车型的定点测试,持续与汽车制造企业展开深度技术合作,加速测试工作,增加定点量产车型数量。随着未来测试的逐步完成,与车企的多个定点搭载或将只是时间问题,中海达为车企的智能驾驶方案提供了合适的高精度定位器件或方案的标准和模板。
而依托技术企业的高精度定位软硬件产品,也或许成为了众多车企的智能驾驶方案的*解。可以想象,除小鹏汽车、上汽集团等企业,将有更多的车企通过搭载高精度定位导航器件或方案,实现智能驾驶的方案升级。
产业链积淀技术,量身定制满足扩容需求
目前智能汽车产业链条在极度快速变动中,L3及以上智能驾驶渗透率加速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将充分受益技术升级带来的需求扩容。这就为发展智能驾驶必须采用的高精度定位相关产业群体提供了重要机遇期。
从市场现状来看,高精度定位产品等相关上下游产业,实际上只有实现了商业化量产落地,才能真正从科研的测试品成功走向规模化的销售产品,才能够使相关产业群体大步迈向智能汽车红利道路之中,也可以帮助传统的运输方式真正地全面向智能化、网联化进行转变。
有业内人士认为,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技术层面安全性要足够高,实现量产并能够降到足够低的费用,同时还要建立统筹运营、监控、调度、远程协助以及维修等。产业链的发展前提,技术是核心。据悉,如国内企业自研的RTK+惯导的高精度组合定位技术,通过专利产品及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并利用陀螺仪和速度仪通过算法定位车辆时刻所处位置、航向,靠自身实现对车辆的厘米级定位。围绕长期自研的国产技术,大规模前装量产及市场化应用,也为自动驾驶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
因此,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专注高精度定位导航的“硬核”企业,有着可进一步推动市场发展的能力。当前搭载高精度定位能力的车辆也越来越多,比如小鹏汽车多个车型均已实现量产交付。在智能汽车更多车型量产化后,也能推动高精度定位技术的相关厂商进一步控制硬性成本,有望促进智能汽车企业L3级自动驾驶的普及。
随着智能驾驶从示范到量产,高精度定位产品的更多定点搭载,众多车企的智能化技术方案落地,市场环境条件逐步成熟,车端硬件成本逐步降低,届时国内自动驾驶的“马拉松”将有望迎来拐点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