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今年,一线投资团队在看什么

“没有深入的行业研究作为基础,真金白银投进去可能就回不来了。”
2022-09-22 16:37 · 投资界     
   

2022年,投资放缓成为一级市场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随着不确定升高,珍惜手中子弹,提高出手标准成为了绝大多数同行机构的选择。趁着这段时间,越来越多VC/PE埋头于行业研究。

“没有深入的行业研究作为基础,真金白银投进去可能就回不来了。”南京一位LP的感叹言犹在耳。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时至今日,中国创投进入硬科技时代,行业门槛肉眼可见地提高,一家投资机构的行研能力成为了投资决策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面对LP时必须直面的灵魂拷问。

于是,挖人才、做行研,成为投资机构的必修课。正如碧桂园创投,成立三周年已经投出10多个IPO,近30只独角兽。今年以来,这一支团队结合以往的投资经历,将行业调研及洞察进行系统性梳理,正式发布覆盖7大主题赛道的《碧桂园创投2022产业洞察报告》

报告部分示例(碳中和篇)

这是一份凝聚一线产业投资团队深刻观察与洞见的系列报告(共7篇),由不同投资团队分工完成,清华大学国强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涉及产业洞察、行业前瞻及从CVC角度给出的结合实践经验的投资策略,极具参考意义。

具体来看,报告共涵盖7大赛道主题:碳中和、先进制造-机器人、先进制造-商业航天、元宇宙、半导体、房地产产业链、线下商超,分别对应碧桂园创投自成立以来,重点聚焦研究并有代表项目投出与产业布局的重点行业。本文节选了《碧桂园创投2022产业洞察报告》上万字的精选内容呈现。

(注:其中碳中和、先进制造等覆盖海量细分赛道,报告主要从机构侧重聚焦的领域选取2-3个剖面,文末可下载第一篇“碳中和”报告全文)

一、碳中和篇

两大投资主题:能源科技+合成生物

未来,碳中和经济势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之一,按照碳中和的实现路径,碧桂园创投梳理出传统能源的转型升级、传统化石基材料的替代两大主线,由此确立能源科技、合成生物两大投资主题。

一、能源科技

报告对能源科技的产业发展特征得出五点基本逻辑,即:第一,“能源安全”+“能源清洁”是发展动力,因此自主可控的储能器件锂电池和清洁高效的电力来源光伏成为重点发展对象;第二,绿色溢价缩减为核心目标,新能源成为市场主导仍需持续降本增效;第三,能源产业呈现强集群的特征,我国日渐完备的产业链为企业成长提供肥沃土壤;第四,技术迭代始终左右产业发展和巨头更替,新技术突破有望造就更多千亿级上市公司;第五,行业兼具周期性和成长性,把握合适的周期与成长曲线至关重要。

另外,报告梳理了能源科技在最近一年市场发生的重要变化。冲突加剧的国际地缘政治加速了能源转型,新能源成为了投资风口,地方政府均在踊跃争夺头部企业落地,资本也在扶持华人科学家成建制的创业。目前,中国的锂电产业和光伏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集群,并持续通过技术创新塑造更强的全球影响力。如今,政策及资本支持不断,技术更替频繁,是能源科技创业的最佳时机,也是寻找投资机会的最佳时机。

在产业投资策略上,碧桂园创投着重结合场景资源禀赋,建立生态型投资。立足于产业背景的分布式场景,利用“光-储-充”的绝佳适配资源,并辐射地产上游辐射的水泥、建材、钢铁等高能耗产业降碳需求;围绕能源生产、能源储存、能源负荷脱碳、先进电网技术及能源互联网五大链条的主企业进行投资;以终端能源器件电池等为抓手,继续向上追溯,投资决定能源器件性能的先进材料与核心装备,促成被投企业与场景生态、被投企业互相之间形成有效业务联动。

在细分板块策略上,重点关注各个板块的硬核原始创新。在锂电板块上,报告从锂电电芯、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辅材、设备、创新技术(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八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分别指出其发展趋势、技术前景、以及投资的关注点。光伏板块上,报告也从硅料、硅片、电池片及组件,和创新技术(TOPCon、异质结、钙钛矿)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其发展周期、竞争格局以及持续降低度电成本的创新路径。

总的来看,报告看好后续十年能源科技的系统性投资机会;中国将成为下一代能源产品的全球主导供应国,看好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供应全球的投资机会;科技降本以削减绿色溢价将是未来持续创新的主线,看好固态电池、钙钛矿、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创新科技提供低成本解决方案的创业投资机会。

二、合成生物

报告对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特征得出基本观察,即:以合成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将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在此基础上,强制性政策出台加速了产业发展;我国已具备与强国抗衡的实力,初步形成合成生物技术的研发聚集效应和生产端聚集效应。

针对合成生物技术可能落地的场景:医疗健康、科研、化学品、食品和饮料、环境监控及农业等。报告对应用场景进行评分,得到合成生物技术对于各个领域应用的潜能评估结果展示如下:

在此基础上,报告详细阐述了生物化工(实现石油化工材料替代)、高附加值消费品、医药医疗产品、农业应用、能源应用五个方向上的投资价值。

在产业投资策略上提到以下4点:重点关注生物化工、高附加值消费品领域的潜在机会;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蕴含大量机会;商业化落地的确定性是决定性因素;结合产业自身禀赋,孵化企业成长。

在选品逻辑上,合成生物技术所应用的终端产品是否有明确的需求和足够大的市场,是机构衡量企业的第一考虑因素。以化工产品为例,碧桂园创投优选市场潜力高,生物法易取代的品类,考虑的两个核心指标是:石油基化工产品的市场规模和价格。此外,针对丁二醇(BDO)、丁二酸、1,3-丙二醇(PDO)等目前关注的几个核心品类,报告里做了更详细的分析。

报告认为,目前行业存在适度泡沫,将催生企业迅速发展走向更成熟。合成生物是技术手段,应从自下而上的产业角度出发判断企业价值。

从研究出发,碧桂园创投优先布局有大市场规模高资本技术壁垒的生物化工行业,其次为市场空间广阔、可带来品牌力逆袭的高附加值消费品行业,其余领域虽发展势头快,但受限于技术不成熟等原因,目前仍处于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状态。

二、先进制造-机器人篇

劳动力转型催生机器人需求加剧

目前,我国制造业总体发展平稳,在基础工业已经布局完善、产能充沛的背景下,未来转向由高技术制造业驱动工业发展势在必行,我国正在历经由“大而不强”向“大而强、全而优”转型的过程。碧桂园创投分析认为,建议优先布局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航空航天等领域。在机器人篇中,报告指出:

从需求端看,劳动力短缺是机器人使用需求快速上升的核心原因之一。劳动力数量减少叠加平均工资上涨,可以构成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此外,锂电、光伏、半导体、3C等行业的新建产能对自动化、精细化的要求程度更高,机器人产品越来越多的被纳入为新产能投建中的一类标品,新需求不断释放。

从供给端看,在满足作业功能的前提下,机器人产品相对于劳动力的价格优势形成了刺激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正循环。碧桂园创投根据下游调研得出,当客户采用机器人方案的ROI降至3年以下时,会开始促进试用;当ROI降至1年以下时,机器人方案会得到快速普及。人力成本持续上升,而机器人硬件产品可以通过规模效应逐渐降本,因此长期来看该剪刀差会被持续放大,机器人可以有效缓解制造业及工商业的成本焦虑,使用量会持续提升。

在产业链端,机器人行业既可以驱动零部件、新材料等上游底层技术研发、又能带动汽车、半导体、高端装备等下游应用,具有极强的全产业链带动作用。此外,政策助推及新冠疫情带来的特殊场景也在进一步催化行业发展。

机器人的潜力应用方向众多,碧桂园创投按照工业机器人、商用机器人、家用机器人等不同品类归纳整理出市场规模、竞争态势、行业新变量及投资建议。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报告建议寻找竞争格局尚未固化、头部玩家品牌和渠道力未完全形成防御壁垒、技术创新有望突围的新领域,用创新解决方案打开机器人的新应用场景。

商用机器人领域,建议优先布局市场空间更大的细分领域,有助于企业早期平稳发展,避免过早陷入激烈竞争,如商用清洁、末端配送等领域,报告认为该观点正在形成市场共识。家用场景中,功能属性的机器人以清洁为主,并且已经有较好的市场认知度,建议布局头部标的,而娱乐、陪伴等情感类机器人尚需观察市场发展动态。

在投资策略上,目前机器人玩家多数都在细分领域中开拓,因此碧桂园创投根据各个细分领域的商业特征来制定投资策略:优先布局需求刚性、人力消耗重、容量巨大且当前发展速度快的细分赛道。遵循着“大中选优”的投资策略,碧桂园创投至今已投出包括追觅科技(家用清洁)、汤恩科技(商用清洁)、丰翼科技(物流)、慧仓科技(物流&工业创新方案)等项目,同时碧桂园集团自主孵化了博智林(建筑机器人),上述项目均在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碧桂园创投观察到有潜在爆发机会的细分领域情况如下:

三、先进制造-商业航天篇

民营企业补充“国家队”是未来趋势

中国商业航天赛道爆发,创业企业雨后春笋般出现,超百家投资机构布局,人才实力持续提升。本报告判断,未来几年,商业卫星制造产业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报告对商业航天产业链进行了系统分析,包括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及终端应用服务。

第一,卫星制造。卫星制造产业链完善程度尚不高,头部供应商均来自体系内,各家卫星厂商使用的分系统与元器件供应商重合度高,产业链的特点表现为封闭与竞争不充分,因此给了民营公司机会,有望成为“国家队”重要补充。

卫星产业链整合难度大,一方面原有产业链不完善,商业航天公司常需要与体制内机构进行合作,另一方面是在国网开始放量前,商业航天公司较难有资金实力支撑全产业链运作。因此,成熟的技术实力、强大的股东背景、丰富的市场资源是卫星制造公司最关键的三个要点。

第二,卫星发射。在卫星发射,即运载火箭上,报告详细分析了火箭产业链,包括:上游——基础材料和元器件,中游——分系统研制,以及下游——总装集成。

运载火箭产业链条长、环节多、学科交叉、壁垒高,是先进制造业的明珠。运载火箭以往仅存于“国家队”,无法充分满足体制外的发射需求。其中,中上游核心分系统研制技术壁垒最高,尤其发动机技术是运载火箭制造的核心,高可靠、低成本、大推力、无污染、多用途、可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火箭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民营企业主要参与产业链两头的竞争,头部玩家已经延伸至全产业链。

火箭产业发展主要受制于火箭运载效率的提升,包括运载能力提升和发射成本下降,若火箭运载效率提升,将激发下游应用场景的爆发。

因此,在卫星发射投资上,报告建议重点关注三个方面:(1)产品定位:液体甲烷火箭;(2)技术团队:人才壁垒;(3)自有生产配套:总装厂、试车台发射台。基于研究判断,碧桂园创投自2019年开始,先于市场接连两轮,投资国内液氧甲烷头部商业航天企业“蓝箭航天”。

第三,运营和应用。报告又进一步将卫星运营和应用分为遥感、通信和导航三大类,并以此进行分析。

在卫星遥感上,就数据、增值服务、信息产品和大数据分析4种主要的遥感产品来看,未来的增长主要依靠大数据分析驱动。而在已布局遥感星座中,纯光学遥感卫星竞争饱和,SAR和远红外&高光谱,做到亚米级分辨率还存在市场空间。目前,国内体制内星座集中在中高分辨率,日级重访周期,亚米级分钟级重访周期象限是全球竞争的主战场。

在卫星通信上,从全球卫星产业细分市场来看,移动通信和卫星宽带是增长最快的两大市场。其中,ToC服务中的卫星宽带(固定+移动)将是最大的一块市场。

在卫星导航上,随着北斗系统在2020年建设完毕,以基础器件、软件、数据和终端为主的核心产业增速开始放缓,下游应用市场衍生产业有望伴随着北斗的落成而起量。卫星导航主要应用的八大市场中,位置服务和道路应用成为导航产品最大的两个市场。

报告分析得出,在卫星应用的投资中,新航天市场卫星应用多元化、星座组网计划,以及相关资质的获取至关重要。

四、元宇宙篇

XR硬件是未来十年重心

碧桂园创投自2021年初即对元宇宙赛道进行了系统研究,围绕XR产业链、软件平台、底层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产业链调研访谈。报告判断,继移动互联网之后,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内,互联网的生态将在元宇宙中得以定义。

目前尚处于元宇宙发展初期,多种技术基础不断发展,初阶应用场景点状出现。因此,报告认为现阶段重点可集中在4方面,即:以XR硬件为代表的沉浸式交互体验;以数字孪生及相关空间技术为代表的现实世界的镜像;以虚拟现实平台、内容创作、应用场景生态为代表的虚拟世界的扩展;以区块链、支付、加密等技术为代表的基础经济体系。

在碧桂园创投看来,XR硬件是未来十年元宇宙的重心。

报告指出,XR(Extended Reality,扩展现实)将成为下一代交互终端,产品的主流形态从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到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最终将取代智能手机的地位。

XR当前的发展状态十分类似智能手机进入高速发展期的拐点阶段。报告对此进行逐一评估:市场规模上,XR已做好规模化准备,长期对标智能手机;应用场景上,XR眼镜的B端市场会先于C端起量,和移动手机类似,都从企业领域发家;在显示技术上,微显示技术是未来XR显示发展的趋势,其中Micro-LED最为理想。

光学技术上,碧桂园创投研究重点在于AR产业链的关键部件和技术,AR眼镜是未来趋势,而核心硬件和技术又是更为确定的部分;整机品牌上,XR领域也会从群雄逐鹿走向品牌化,最终形成类似手机中苹果、三星、华米OV的竞争格局,这个领域的投资机会同样巨大。

除了XR硬件,报告还关注了软件平台。报告提到,内容-硬件-生态的正向循环初步形成,在硬件头显的普及基础上,伴随着内容生态的建立,碧桂园创投认为,MR有望成为重要生产力工具以及下一代远程交互终端。

从软件应用上来看,内容为王是消费市场的长期逻辑,元宇宙信息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将带来跨行业应用的持续深化,并快速渗透生产制造、生活服务等能提高生产生活效率的领域,虚实共生是终极形态。

总的来说,元宇宙背后代表的是多种产业和科技趋势的共振。报告对此给出投资策略:以硬件为始,寻找下一个苹果产业链机会;以软件生态为终,追寻下一个FAANG。以早期投资为主,持续关注底层技术带来的元宇宙商业化机会。以二级市场投资为辅,挖掘当前已上市巨头的拐点机会。

五、半导体篇

电气化、智能化是新一轮产业浪潮

作为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石,半导体是一级市场的重点关注方向。同时半导体又是一个周期性产业,产业链马太效应明显。行业护城河深,中国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变迁最主要的力量,也是唯一有意愿、有能力改变当前供应链结构的经济实体。

碧桂园创投团队自2020年以来陆续投出多家知名半导体头部企业,形成从上游芯片设计、中游晶圆制造、下游封装及设备、材料全产业链关键节点的覆盖。报告从自身投研思考出发,按照半导体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半导体材料为大类,进行逐一分析。

第一,芯片主要分为数字芯片、模拟芯片、功率半导体、存储芯片等。以CPU、GPU、FPGA为代表的数字算力芯片领域呈现寡头垄断格局。因此,也是国内对外依赖最高的领域,国产替代处于0-1过程。政务、安全及重点行业国产要求较为急迫。模拟芯片、功率芯片下游需求集中在工业、汽车等领域,中国是最大需求方,国内企业百花齐放,整体处于1-N过程。长鑫存储(碧桂园创投被投企业)、长江存储是存储芯片领域两大巨头,承载作为中国进口芯片第一大门类-DRAM和NAND-的自主供应的希望。

第二,半导体制造处于产业链中心位置,各国对半导体制造安全的需求叠加5G、AI、智能汽车等下游需求,推高了半导体制造的景气度。半导体制造分为“More Moore”与“More than Moore”两种思路,未来长期内,两者路线将并行发展。报告关注点在一方面我国半导体产业存在供需失衡和结构失衡,受制于ASML EUV光刻机,国内晶圆厂扩产方向主要在28nm成熟制程及特色工艺领域。另一方面,需要聚焦头部,在12英寸硅片、28nm以下先进制程、存储器、高性能模拟工艺中选择标的。

第三,集成电路封测为我国集成电路领域最具竞争力环节。全球集成电路封测产能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行业保持稳健增长。集成电路进入后摩尔时代,制程技术突破难度增加,而成本增加更甚。“More than Moore”的思路日益流行,先进封装成为提升芯片性能的重要途径,晶圆级封装、系统级封装、2.5/3D芯片集成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第四,设备是制程的承载者。设备的细分市场均有较高集中度,主要参与厂商一般不超过5家,Top3份额往往高于90%。中国的半导体设备企业目前处于黄金发展期。半导体设备研发、客户导入时间周期长,沉淀期一般超过十年,一旦掌握先发优势,即容易形成竞争壁垒。我们重点关注价值占比较大的光刻机、刻蚀机、沉积设备,以及0-1加速突破的离子注入机赛道。

第五,材料。半导体材料属于半导体后周期,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国产替代仍是国内半导体材料发展的强逻辑,在断供威胁之下,材料领域已经开始涌现出各类已经进入批量生产及供应的厂商。但材料种类繁多,细分领域市场规模有限,相关公司成长存在一定天花板。报告重点关注其中规模较大的硅料硅片、电子特气、光刻胶等环节。

报告得出了四点核心观点:

第一,人类社会对更高算力、更大容量、更快速度的追求是永恒的,只要以硅为基的工业体系不发生改变,半导体产业将会持续发展壮大,具备长坡厚雪的赛道特征。

第二,当前半导体仍处于高景气周期中,需求来源存在结构分化。电气化、智能化是我们面临的新一轮产业浪潮,汽车芯片持续紧张。

报告重点关注车载芯片的发展。“含车量”较高的赛道或者是企业未来的成长性较好,包括新型的数字芯片、存储器及功率半导体、模拟芯片、MCU等。我们也关注作为元宇宙、人工智能基础的算力芯片。 

第三,国产替代是投资重要逻辑。更多中国企业会跨越0-1的关键阶段,或者处于1-N渗透率加速提升的阶段。我们关注尚处于0-1阶段的CPU、GPU、FPGA等核心通用数字芯片、EDA/IP的一级市场投资,同时在新型领域,如DPU、三代半导体,中国存在弯道超车的机会。我们也看好1-N渗透率加速提升的模拟芯片、功率半导体领域。

第四,全球晶圆制造供需剪刀差加剧。各国对芯片安全的重视刺激了晶圆厂CAPEX扩张,中国投入的绝对量及增速均处于第一水平。设备及材料产业壁垒较高,单一环节竞争对手有限,一旦导入供应链业绩弹性高。我们看好市场空间较大的光刻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沉积设备及大硅片、光刻胶、电子特气等方向。

六、房地产产业链篇

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供巨大应用场景

房地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除了对GDP的直接贡献,更因其连接着庞大的上下游产业体系,对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带动效应。

综合来看,虽然房地产产业链行业增速放缓、上下游持续承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行业参与者不断成熟、供需渠道升级、产业格局逐步形成的良好产业基础。伴随着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陆续出台,新的市场需求不断涌现,同时叠加供给端的竞争格局改善合产品技术升级,这些因素又为房地产产业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例如“建筑碳中和”、“新家居消费”、“智慧建造”和“全装修”都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量市场机遇;同时,惠及民生的“老旧小区改造”则面向巨大的存量市场,有望激发出产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首先,龙头企业份额提升驱动产业格局逐步集中。营收增速和市场份额的角度看,近年头部企业的收入增速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头部企业持续获取市场份额;从经营层面进行解读,产能、资金、服务能力和渠道覆盖能力是地产产业链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整体来看,产业链龙头企业市场份额持续提升的趋势会长期存在,且会从消费建材、定制家居等行业延伸至更广泛的产业链行业。

其次,地产产业链也孕育着增量产业机遇。建筑碳中和是明确的产业趋势。此前,国家与地方密集出台建筑碳中和产业支持政策;产业趋势上,碳中和在绿色建筑材料,光储直柔建筑和建筑节能方向大有可为。新时代家居消费涌现升级需求。绿色、便捷、品质生活、健康和育儿等新需求增加。智慧建造推进产业效率升级。包括BIM打通建筑全生命周期、实现多角色数据互通,以三维、协同的理念重塑建筑业务模式;建筑机器人赋能作业方式变革,成为建筑工作品质提升的必然选择;装配式引领绿色环保建筑新潮流,符合低碳理念。最后,全装修推动了建筑实现工业化。

最后,在存量市场,老旧小区改造的巨大市场空间带来了行业的第二增长曲线,这一方向潜在翻新需求巨大,利好建材、机械和轻工等行业公司,也为相关行业带来大量机会。

报告认为,房地产产业链为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价值,尤其体现在由细分领域产业龙头带动相应生态蓬勃发展这一成功模式。因此在投资中,也应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在较为成熟的产业领域,应关注产业格局集中的趋势和头部效应,积极参与到头部公司的投资中去。对于新技术方向的投资上,房地产产业链体量大、链条长、范围广,应该借助产业优势,为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供巨大的应用场景。

房地产是一个日不落的行业,人民美好安居的需求一直都在。优势的房地产企业作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通过产业投资的形式推动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助力整个地产产业链的转型升级,这既是机遇,也是责任。

七、线下商超篇

这一领域中国尚无市值千亿公司

与近几年被广泛谈及的新零售不同,碧桂园创投将零售重点聚焦在增长放缓但仍是最大渠道的线下商超领域(大卖场+超市/小超市)。报告将有店铺零售中以日常快消品零售为主的连锁超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典型业态及代表性企业进行分析。

报告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线下商超行业的演变,并总结了深刻影响业态发展的产业结构、经济指标、人口与社会环境等因素。

与电商的寡头格局不同,目前国内线下商超市场集中度极低。报告认为,美国线下商超诞生了多家穿越周期、市值千亿美元的明星企业,而中 美两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本相当,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2倍,目前中国尚无市值千亿人民币的商超企业,未来潜力更大。

基于目前的线下商超行业发展,报告总结出以下趋势:(1)线上红利见顶,新零售探索遇阻,实体商超有望迎来反弹复苏;(2)进入存量博弈时代,分化与整合将促进市场集中度提升,剩者为王;(3)消费变迁、需求细分催生业态细分,消费者洞察能力将更加重要;(4)渠道多元化和扁平化将重构零供关系,终端从KA渠道商转向经销商。

报告对美国商超、日本商超的发展进行复盘,并对比分析了沃尔玛与Costco、永辉超市&高鑫零售&华润万家等综合性超市同时,还对最近兴起的生鲜电商和生鲜超市、高端精品超市,以及硬折扣超市进行分析,得出了相应的投资启示。

其中,在对综合超市的对比中,报告着重分析了仓储会员店模式。山姆与Costco作为正统老牌玩家继续稳打稳扎,本土商超及新势力则更为激进。虽然普遍打法是减少SKU数量,增大单个SKU的采购量,进而降低采购成本,但这是门看似简单却门槛极高的生意,差异化的商品是核心,还需要有强供应链能力支撑。

在对折扣店的分析中,报告指出,在中国消费分级趋势下,主打极致性价比的折扣店有广阔市场空间。中国目前的折扣店多为“软折扣”,特点为尾货、压箱货等“非完美货品”以便宜的价格去库存,而“硬折扣”以去掉品牌溢价和中间商环节,终端零售商以低价卖给消费者。业界“硬折扣”的典范是德国的ALDI和美国的Costco。当前环境下,硬折扣模式在中国未必行得通。

总结上述行业分析,报告给出了相应的投资策略:

1、行业龙头市场份额提升:重点关注行业龙头在存量竞争环境下的整合市场、提升份额的机会,尤其具有资本实力和强供应链基础的行业龙头。

2、区域龙头的被整合价值:商超的竞争优势在于整体规模和区域密度,属于密度经济模式,区域密度是供应链的基础,也是行业龙头跨地域扩张的难点。当前环境下,可关注被低估的区域龙头在行业整合中的投资机会。

3、需求细分带来的业态细分机会:中国市场消费升级、消费分级的大趋势是确定的,包括精品超市、潮流零售、会员仓储、硬折扣等新兴业态都有可能迎来新机会。重点关注消费升级带来的高端化业态(精品超市)、消费降级带来的折扣店业态(前提是具备解决稳定货源供给的能力)。

无论业态如何变化,商超行业的核心成功因素从未变化:规模、供应链和效率。因此,对于新业态的投资机会,需重点关注介入的时机,不能抛开市场成熟度,照搬复制美国、日本模式。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报告原文一《碧桂园创投2022产业洞察报告·碳中和篇》

如需下载,手机用户请在浏览器中打开

后续「碧桂园创投」还将在其公众号陆续发布其他报告原文,敬请关注。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501106.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