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个富有魅力的时间关口。
它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时间段,人们可以依此去伪存真,或是以十年为界,寻找如“潮汐”一般的规律,抓住不变的东西。巴菲特和对冲基金的“十年赌约”,验证了指数投资的魔力,而凭借对于“未来十年什么将保持不变”之问的热忱,贝索斯也带领过亚马逊穿越周期。
2022年,如果以大众最为熟知的网盘产品“百度网盘”来回顾,那么国内网盘的发展,也迎来了它的十年关口。
十年间,潮起潮落潮又起,市场经历了轰轰烈烈的“百盘大战”,也见证了暗淡的网盘关停潮。起初,网盘是各家争抢的业务,却也遭遇过“弃之如敝屣”的待遇,而就在格局看似稳固之际,互联网大厂、运营商、手机厂商之间,又出现了重掀“网盘之战”的趋势。
变化究竟为何产生?回望网盘10年,我们试图得到一些更经得起考验的观察:
十年间,网盘行业为何经历了巨大起伏?除了广为人知的“烧钱陷阱”,有没有被忽略的、更深层的“暗线”?
总听说网盘盈利难,但如果网盘真的只是“鸡肋”生意,为何现在大厂们又在加码?
究竟是什么力量在驱动网盘行业的发展,有没有一个如潮汐规律一般的“不变的东西”?
数据膨胀和“免费”裹挟
事情要从还没有“网盘”的时候说起。
今天大众谈论网盘,谈的是一种有具体独立形态的产品。但就“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而言,网盘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更早时候的邮箱存储空间。2005年,Gmail的大容量空间已被用户用来储存文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用户生产数据的增长,今天大家熟知的“网盘”形态也逐渐成型。
Dropbox是一个典型例子。2007年,24岁的Drew Houston开发了云端存储工具Dropbox,两年后,时年54岁的乔布斯向Drew Houston伸出橄榄枝,提出收购DropBox。
Drew Houston拒绝了,于是有了科技界的著名赌约。乔布斯放话,“DropBox永远不可能竞争得过苹果iCloud,我们可以打赌。”
故事的后续是,iCloud和DropBox谁也没有干掉对方。两者和谷歌的Google Drive、微软的One Drive等多种网盘并存于行业,一同为用户提供个人云存储服务。
大佬和行业的热情共同说明:网盘很重要,且市场广阔。而在大洋彼岸,网盘的发展也出现了类似的走向。
2012年前后,国内网盘产品涌现,115网盘、百度网盘(当时还叫“百度云”)、金山快盘、腾讯微云、360云盘、华为网盘、新浪微盘、迅雷快传……叫得上号的玩家齐聚于此,并很快掀起具有本土特色的“百盘大战”。
“免费”是当时国内互联网的流行策略,毕竟淘宝靠免费打赢了eBay,360靠免费颠覆了安全行业。在这样的氛围里,2013年,金山快盘推出“100G*免费空间”,360云盘推出360G免费空间,百度网盘升级到2T,115网盘推出5000元*VIP,腾讯微云甚至直接赠送10TB免费空间。
没有人愿意错过这个前途光明的市场。PC互联网浪潮,叠加势头正盛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以及持续的技术迭代,用户的数据资产变得更多也更大,传统硬件和外设会越来越跟不上数据膨胀的速度,也跟不上用户对效率的追求。
入局者都盯上了“数据膨胀”带来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在2012年已经很明显。想想看,2012年的旗舰手机三星Galaxy S3内置存储空间是16GB,而2007年上市的“机皇”诺基亚N95,其标配micro-SD存储卡容量仅为128MB。到今天,256G的手机存储空间只能说勉强够用。
在“免费”氛围的裹挟中,“百盘大战”愈打愈烈。而当各家都在打“免费”牌,用户在选择产品时也更加看重体验。
道理很好理解,数据膨胀带来的不仅是用户对“更大空间”的需求,用户要存储文本资料,还会将电影、音乐、照片等资源放在网盘,并希望能在网盘上播放和分享。
经历过PC互联网时代的“冲浪手”都还记得,当年流畅看视频并不像今天这么简单,时常涉及各种视频解码技术,以至于“播放器”成为专门的赛道。网盘场景让这一痛点再次出现,而百度网盘是当时少有的,能够在线播放各种视频格式的产品,还能根据带宽选择清晰度。
如何承接数据膨胀带来的新需求,考验着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决定着产品能否获得用户的长期青睐。“免费”竞争是明牌,技术创新是贯穿始终的暗线。在接下来的网盘发展中,我们还会反复看到这一点。
洗牌时刻和裸泳者
伴随轰轰烈烈的“百盘大战”,网盘行业迎来大发展。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13年,中国个人云存储用户规模达2.23亿人,到2015年,这个数据达到4.52亿人,翻倍不止。
水面之下,驱动网盘发展的“数据膨胀”之力也更加强劲——通信技术从2G发展到4G,功能机被智能机取代,APP涌现,用户用手机拍照、浏览图文和视频。根据CNNIC数据,2016年,中国网民规模增长至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5.1%。
但就是在这样的积极态势中,网盘行业迎来了关停潮。
2015年10月,阿里旗下的个人网盘“酷盘”停止个人云存储服务。到2016年,形势更是急转直下。短短几个月,UC网盘、华为网盘、新浪微盘、迅雷快盘相继宣布“终止免费空间资格”、“关闭个人存储服务”。即使是用户近2亿、且公开表达过不会关停的360网盘,也于同年10月突然宣布关停个人网盘服务。
不少网盘产品在关停服务时都提及“监管要求”,但监管压力只是表象,真正导致关停潮还是不可持续的“免费”模式。
诚然,免费是颠覆性的创新模式,但这一模式不一定适合所有互联网产品。网盘并不是那种典型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的产品,相反,用户存储的数据量越大,提供网盘服务的企业也要消耗更多的服务器和带宽成本,而硬件成本只是各项成本中的一环。
根据凤凰网科技的报道,接近360云盘业务的业内人士曾表示,360云盘投资的规模是“亿元级别”。但付费开通360云盘会员的比例不足0.1%,收入不足以覆盖成本是各大网盘纷纷缴械的主因。
关停潮引发了用户的困扰和愤怒,担心数据丢失的用户蜂拥至网盘,却接连遇到“无法登录”、“无法下载”、“服务器出错”、“下载速度只有30KB/s”等问题。部分用户在网盘存储的数据量高达几十T,如此“龟速”下载,网盘内容可能永远无法备份完成。
关停潮带来的结果,是大量用户花费大量时间用于数据迁移,以及谨慎对待个人云存储的“后遗症”。彼时的社交媒体上,“重要文件一定要放本地,或者外国云盘”的声音时有传出。
百度网盘是这场关停潮和信任危机里的“剩者”。2016年,在多个主流网盘相继关停的背景下,百度网盘也多次被传“将关停”,官方多次辟谣,承诺“将一如既往提供稳定可靠的个人云盘存储服务”,这一承诺至今仍然生效。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是靠“熬”就能实现的。
网盘确实有需求确定性,随着数据的持续膨胀,网盘的价值也会升高。但回头看,在各家相继退场的低迷氛围里,坚持“在场”需要很强的定力。时任百度网盘负责人在2019年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也提及,“网盘确实有成本运营压力,特别要感谢Robin坚持下来,不会因为成本压力就轻易关掉。”
再者,定力归定力,如果深陷亏损泥潭,再好的业务也无法长期持续。参考海外的网盘发展,在国内当时的竞争环境里,网盘服务商想做得长久,必须及早跳出无止尽的免费大战、加码技术创新,探求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在“开源”方面,百度网盘是较早尝试付费模式的角色,并于此后持续探索灵活和精细化的付费模式。在“节流”方面,和利用机器学习等技术节约成本的Dropbox一样,百度网盘也以加码技术的方式优化成本结构。
这里的技术,体现为百度网盘深耕存储和网络技术,在机房的规划和建设、服务器硬件的研发和应用、存储系统的更新迭代、端云一体网络架构的部署等方面,始终走在行业前沿。另外,2017年,一份李彦宏在工商联的内部报告也“道破”了百度网盘的秘诀。
报告中,李彦宏提及搜索引擎和技术创新的密切联系,并提起网盘,表示是技术创新给百度网盘用户带来了更快速、更方便的体验。
风云又起,边界延伸
关停潮后,国内网盘逐渐告别免费时代,行业进入理性阶段。“百盘大战”中的“剩者”百度网盘,也以超七成的市场份额稳坐行业*。
关于网盘,外界的关注点转到了商业模式上。前期免费大战引发的亏损困境,加上Dropbox上市披露的业务信息,都让行业更多地关注起网盘产品的用户月活、付费用户数等数据,论证个人云存储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生意”。
在热衷于谈论“想象空间”的互联网语境里,这样的讨论无疑是乏味的。向用户提供一个“云端硬盘”,从中收取服务费用,难道网盘就只能作为一种存储功能产品定型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那个驱动网盘行业发展的“数据膨胀”之力仍然存在,甚至相比以前能量更强了。
物联网、5G、云计算、企业数字化,多重因素驱动着数据量的爆发。据统计,自2015年来,全球数据总量爆发式增长,中国数据增量年均增速超过30%,数据中心规模从2015年的124万家增长到2020年的500万家,中国已经是*的全球数据资源大国。
物联网时代,智能化设备数量增多,能产生数据的不只是PC和手机,还有智能家居产品、可穿戴设备、汽车等等;5G的速度远高于4G,这意味着存储、传输效率的提升;伴随着云计算的普及,云和端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数据可以在云端实现高效流转和利用;而企业数字化浪潮,则让存储和处理数据的需求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一言以蔽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凶猛的“数据再膨胀”。“数据再膨胀”会进一步带来数据沉淀需求,而沉淀下来的海量数据,又催生了个人、企业乃至行业高效利用数据的新需求。
一切都在给云存储服务提出新的挑战,网盘行业也到了重新思考自身定位的时候。
三年前,在一场媒体沟通中,百度网盘曾对行业未来作出判断。团队认为,网盘能力将活跃于包括手机、音箱、电视在内的智能终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上传数据到云端,或在终端呈现内容”。同时,用户会更愿意直接在网盘操作和处理数据,而不是将其下载到本地,这对应着个人云服务的发展空间。
对于网盘的行业定位,百度网盘彼时认为,网盘将在未来成为“操作系统”,提供底层的技术服务能力,因此要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丰富系统之上的应用和服务。
站在今天回头看,这些判断无疑都应验了——远程办公需求井喷,一个能在线处理数据的网盘成为支撑工作的关键;智能设备进入千家万户,跨设备协同成为刚需;行业渴望降本增效,数据流通成为提效重点;而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把数据放到网盘早已是工作流程之一,他们需要更符合企业场景的、更好用的专业网盘。
于个人,网盘如今不再只是“存储”产品,而是朝着个人云方向发展;于企业,云存储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于行业,以网盘为载体的数据流通,打通了各种新场景,让降本增效全面发生。
新的浪潮已经兴起,原本格局稳固的网盘行业,再度迎来新老玩家的下注。而在诸多变化中,决定具体网盘发展前途的的关键词,依然是“技术”。
新浪潮、新网盘
变化是具体的。今天基于网盘产品,可以实现的事情比过去多得多。
以大众熟知的百度网盘为例,用户在存储海量数量的基础上,还可以实现智能分类、以图配文、文件扫描、音频转文稿等功能。如果照片太多不好找,也只需根据需求输入“海边度假”之类的关键词,就能快速搜索到相关图片。
还有,除了常用的电脑和手机,视频、音频等文件也能在智能电视、智能音箱、手表穿戴和车载等设备上实现互通和同步,数据的共享流通和使用变得更方便。
个人场景之外,广告传媒、生活服务、软件IT、教育培训等行业企业也在根据自身特点利用网盘能力。例如赛尔教育就基于百度网盘开放能力,研发出针对院校使用的线上教育平台“赛尔网盘”,让教学更便捷。
除了百度网盘,2021年,阿里系网盘产品卷土重来,而人们在谈论阿里云盘时,也不再仅仅是将其视为独立的“个人云存储”产品,而是更多地把阿里云盘和个人云的未来、和集团的to B战略联系到一起。
互联网公司之外,当前网盘市场的主力还有手机厂商、电信运营商。苹果的iCloud,是其硬件存储能力的延伸、生态的屏障,也是“新增长引擎”服务收入中的一环;电信运营商则凭借基础云网、渠道服务优势,瞄准了家庭娱乐和协同办公等新的网盘场景。
网盘已经不再是从前中的模样,它融入了新浪潮,并以自身特性引领潮水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和以往一样,“技术”再次扮演了关键角色。
就拿业界热议的“个人云操作系统”概念来说,要把云服务融入个人网盘,公司需要拥有久经考验的技术和基础设施,需要有面向未来的技术创新,还要具备扎实的底层能力、计算框架为开放生态做支撑,以此丰富个人云生态上的应用。
AI是支撑网盘迭代的关键技术之一。以百度网盘为例,在每日新增数十亿个人影像文件的背景下,百度网盘依托其个人云存储架构及巨大算力,以及文心大模型、飞桨训练部署框架等百度系AI基础设施,最终让智能影像技术得以实现。
同时,通过百度网盘智能开放平台,百度网盘还向全行业开放100多项平台能力、30多项AI能力、10亿级/天的AI计算能力和千万级训练框架,以此支撑个人云生态的建设。百度网盘企业版的“SaaS+PaaS”的模式,也构成了中小企业满足不同需求的基础。
复盘至此,网盘的十年脉络也更清晰起来,我们可以就前文的三个问题给出结论:
“烧钱陷阱”是深刻影响网盘发展的市场因素,但不是全部。真正能左右市场格局、让网盘有能力承接新需求的是一条深层的“暗线”:技术创新。
网盘不是“鸡肋”生意,随着行业环境的改变,网盘的价值也在变化。重新押注网盘的大厂,正试图以网盘为支点,抓住未来的机遇。
“数据膨胀”之力是网盘发展的*驱动力,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今日席卷各界的数字化浪潮,“数据膨胀”之力将越来越强劲。
倏忽十年,网盘行业经历了潮起潮落潮又起。但如同潮汐是由地月引力影响而来,“数据膨胀”之力始终没变。网盘还将继续发展,并带来一场席卷个人、企业、行业场景的新变革。
新变革需要新技术来承接。一场属于网盘的新风云已经涌起,但新的十年和上一个十年并不割裂。*能确定的是,在数据持续膨胀,各方对数据沉淀、数据利用的需求日渐增长的当下,“网盘”的价值只增不减,而上一个十年积累下的技术、体验护城河,将在新的十年继续发挥作用。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深响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