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江西第三城,退无可退

若能借助“最强大脑”取得技术突破、提高发展质效,则有望在未来实现赶超。当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不只江西一个。
2023-09-26 08:03 · 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  余蕊均   
   

“九江困境”放大了谁的焦虑?

突破“环江西经济圈”再遇瓶颈。

九江市人社局日前在给政协委员的答复函中坦诚,因经济环境、政策宣传、信息调度等问题,本地13所高校毕业生毕业后能真正留下就业的很少,留浔率普遍偏低。

作为江西的“南门”“北港”,赣州与九江的区域位置显著,是江西向外突围的“左膀右臂”,此前两地围绕“江西第二城”之争,也一度有来有往。不过,近年来,九江声量渐低,人才用脚投票,流动愈加频繁。

按官方公布的“12%留浔率”测算,2022年、2021年留在九江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分别有5976人、4812人,共计约1.08万人。对比近两年九江流出的4.26万人,若能留下50%的毕业生,则能顺利“转正”。

九江,退无可退。如当地人社局所说,“本地高校未能起到为九江输送人才的作用,这不仅会造成人才流出,也会造成产业不旺,消费能力不足,使整个城市发展萎缩,影响巨大。”

作为省内GDP第三城,九江的人才困境多少暴露了一个共性问题——在愈发强调创新能力的今天,高校办学水平和产业发展层次对地方招才引智的影响愈发显著。而江西科教资源有限,虽有108所高校(全国排名第12位),但高端研发人才和高水平技能人才匮乏,已然成为制约其产业升级的*掣肘。

事实上,早在2021年初,江西提出全面放开全省城镇落户条件,旨在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江西、进城镇。接下来,要人口更要人才的江西,能否拿出更实在的“大招”,彻底摆脱周边省市的“虹吸”,压力有增无减。

01

九江留不住高校毕业生,“经济环境缺乏吸引力”被认为是*大原因。

当地人社局表示,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九江产业形态相对落后,限制了一些高科技含量、新兴产业或新概念产业的发展,很难吸引到高校毕业生留浔就业,求职者在同等待遇条件下,还是更倾向去往大城市或发达城市发展。

而即使工资勉强达到毕业生的期望值,因社交、生活、娱乐方面无法满足需求,工业园区医疗、教育、交通等配套没有完全跟上,也很难将其留下来。

九江究竟是何水平?

放在全省来看,2022年,九江GDP首次突破4千亿大关,排名第三,落后于南昌(7203.5)和赣州(4523.63亿元);规上工业营收达到7847.1亿元,全省第二,仅次于南昌(7872.66亿元);实现工业利润704亿元、工业税收260亿元,两项指标均居全省*。

不过,九江2022年人均GDP仅为81551元,排名全省第四,高于江西平均水平(70923元),但与南昌、新余和鹰潭仍有不小差距,三城人均GDP已超过10万元。

而在居民的“钱袋子”厚度上,九江的排名已明显下滑,若进一步对比在岗职工年平均收入,的确难言有吸引力——2021年九江为82626元,赣州为82760元,而南昌达到102084元,更不用说与外省的武汉(117322元)、长沙(114805元)竞争。

图片来源:江西统计年鉴2022

放到省外看,九江作为首批5个沿江开放城市之一,抛开武汉、重庆两个“万亿城市”不谈,2022年,芜湖和岳阳的GDP分别为4502.13亿元、4710.67亿元,人均GDP分别达到121630元、93654元,均将九江抛在身后。

对九江来说,高校毕业生留浔率偏低或许只是揭开了其“留人困境”的一道口子。

继2020年常住人口较2010年减少12.85万人后,过去两年,九江常住人口还在持续“流出中”,分别减少3.96万人、0.3万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有“强省会”战略加持的南昌和被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赣州,人口都在“流入”。

而若能将半数高校毕业生留下,九江则能改写人口状态,如当地人社局所言,对产业、对消费都有好处。

02

在江西的108所普通高校中,南昌集聚了半数高校、半数在校生,九江并不具备“起手”优势。但两年近9万毕业生,只留下约1万人,现实是残酷的。

根据官方解释,除经济环境外,就业信息掌握不够精准、政策宣传执行不够积极等,均是影响毕业生落脚选择的重要因素。

对我市出台的人才新政20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还有待加强,如优秀人才生活补助、一次性求职补贴、企业吸纳就业社保补贴等政策,主要是因为部分县(市、区)在政策落实上存在‘等’的被动性思想(等人来申报、等年底突击、等上级催促),政策落实进度相对滞后。

有意思的是,当地统计部门“公示公告”栏最新一条消息,正是去年7月发布的《关于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人才集聚高地的若干举措(试行)》(即“人才新政20条”)。

按照该政策,一名博士或一名硕士到九江工作,三年可分别得到10.8万元、5.4万元的生活补贴,“双一流”本科生与硕士生享受同等补贴。

对于一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刚刚站上300亿元台阶的地级市来说,这样的投入可谓“大手笔”,但在当前各大城市竞相“抢人”的大环境下,想要分得一杯羹并不容易。

根据政策目标,五年时间要引进高端人才100人,实用型人才达到50万人,主城区人口突破150万人——也就是人口和人才都要,为此,必须“以非常之举打造天下英才重要*地”,努力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人才集聚高地。

可以看到的是,当地提升城市知名度的行动已经开始了。

今年5月,九江举行首期“庐山院士对话”活动,邀请全国40多名院士专家为其把脉问诊,希望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当地转移转化、更多重大平台落地的同时,引荐更多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来当地创新创业。

事实上,“广泛宣传吸引人才”同样也是江西的诉求。

公开报道显示,今年8月,江西省委书记尹弘在会见出席第二期“庐山对话”活动的院士专家时表示,希望他们“继续发挥行业领军人才的强大影响力,帮助江西引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积极宣传推介江西,踊跃来江西这片热土创新创业、共谋发展。”

03

如何引人留人,不仅是摆在九江眼前的难题,亦是江西无法回避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2020中国人口普查年鉴,在江西的1352.09万流动人口中,仅有127.9万来自省外,外来人口占比不到10%,折射出其吸引力不强。

与此同时,江西有633.97万人被其他省份“吸走”,排在河南、安徽、四川、广西、湖南之后,从具体流向看,广东、浙江分别“吸”走了230万人、158万人,也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吸引力之间的关联。

近年来,江西开始有意识地提高“存在感”,包括南昌都市圈建设、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大关等,大有“突围”之势。但今年一季度GDP增速突然“垫底”,又让外界为其经济发展捏了一把汗。

公开报道显示,在江西的最新战略布局中,产业升级是摆在*位的,明确要“集中力量做优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

以九江为例,尽管已形成了6个千亿产业集群——包括石油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纺织服装、电子信息——九江市人社局在另一份答复函中提到的情况,揭示了其产业层次亟待提升。

2022年12月,九江经开区园区企业224家企业用工需工总量为2105人,约占园区企业现有员工总数的7.48%,主要缺工企业集中在城西港区,用工需求量为1532人,主要集中在TCL、艾美特、爱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

“用工需求量*的仍是一线普工,主要是电子电器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年龄大多要求在18~38岁之间,其次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为此,江西深知,推动形成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势在必行。

一个细节是,前两期“庐山院士对话”的主题分别是“科技支撑江西省冶金与材料、石化与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支撑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前由中科院与江西省政府共同出资创建的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就是聚焦资源绿色高效分离、高端材料开发,开展相关领域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意在突破领域前沿科学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

若能借助“最强大脑”取得技术突破、提高发展质效,则有望在未来实现赶超。当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不只江西一个。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