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95后”青年研发工程师,在某会议现场面向美妆行业内前辈提出三个“灵魂拷问”的视频,一时间引爆业内舆论场。
在自媒体账号“护肤行业纪录片为了玲飞”发布的视频中,上述的年轻女孩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一问(误用)防晒喷雾所导致的肺炎问题,使用风险提示能否落实到产品包装上?二问补水“谎言”何时终结?三问防晒检测数据是否公平公正?
截至目前,该视频在视频号已有超10万的转发点赞量,抖音更是有55万多人点赞关注,引发消费者和业内人士激烈讨论。有消费者在视频评论区做出简单归因总结:1.防晒喷雾会导致肺炎;2.补水产品是智商税;3.行业测评报告虚假。
这番话也引起了业内资深研发专家的讨论,不少研发人士针对这位刚入行的研发工程师的三个困惑做了解答。
防晒喷雾有毒?
企业风险提示不“必要”但“重要”
先来看针对防晒喷雾的一问。
视频中的年轻人讲述自己曾经骂防晒喷雾的视频达到了3000万的播放量,而后收到了很多消费者因为误用防晒喷雾而诱发肺炎的案例,甚至有孩子也是受害者。并在最后呼吁防晒喷雾需要在包装上标注风险提示。
关于这位年轻配方师的疑问,实际上涉及防晒喷雾的「产品安全」和「使用安全」两个方面。
从产品安全性的角度看,防晒产品从上市开始就面临着一系列漫长而严格的监管程序,产品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
因为其属于“特殊化妆品”,国家对特殊化妆品实行注册管理。这就要求每款防晒产品在上市之前必须开展人体功效评价试验并获取报告,才能拿到特殊化妆品注册证。
“做一个特证需要12个月,检测要通过理化、毒理、功效等严格的评价,一旦被查出违规,那就是天大的处罚了!”此前一位防晒剂原料商曾指出,防晒产品的上市周期长、市场抽查也非常严格,违法成本之高倒逼企业不敢冒风险做违法违规的事情。
另有业内法规人士表示,防晒霜因为防晒的特殊功效,本身存在致敏性的潜在风险,是“高风险”的品类,因此我国在监管上很严格。
《FBeauty未来迹》发现,在今年药监局公布的四次化妆品抽检通告中,公示了共计113批次的不合格化妆品,其中涉及的防晒品类就有23批次。
●截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
“说到安全,大家往往先想到‘产品安全’,但‘使用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产品本身的安全,关于喷雾形态防晒产品的正确使用问题,此前就引来了监管部门的科普和安全排查。
2023年8月,广东省药监局发布《你知道怎么正确使用防晒喷雾吗?》的消费警示。明确提醒消费者在使用防晒喷雾时要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并且在使用于面部和颈部时应先喷洒在手上,然后用手均匀涂抹。
针对视频中的质疑,同济大学皮肤学博士冰寒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发文表示,“防晒喷雾本身是安全的,不安全的是呼吸道吸入防晒喷雾。”
他表示,肺的结构决定了粉尘在被吸入之后沉积肺内,无法排出,容易诱发疾病。事实上不仅是防晒喷雾,除了清新干净的空气,其它东西都是不应当入肺的。“防晒剂吸收到体内是我们*不期望的,因为防晒产品只应在体表发挥作用。”
目前,已经有很多喷雾类产品在包装和商品详情页上做出关于“正确使用防晒喷雾”的标注,但在法规层面并没有相关强制性要求。根据以往报道,也的确有因成分入肺和使用不当而诱发疾病的案例。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防晒喷雾的风险提示标识问题“值得行业采纳”。
最后关于视频中配方师提到的儿童防晒,化妆品违禁词网创始人李锦聪认为,使用场景和使用方式不当造成的不良反应,本质上是“意外”事件,与产品本身的关系并不大。不过,关于儿童防晒的喷雾剂型仍有争议。
“站在产品风险角度思考,儿童防晒产品不应该做成气雾剂包装形式,尽管法规没有禁止,但儿童气雾防晒产品不管是正常还是误用,一旦大量吸入,肯定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李锦聪表示。
另一资深业内人士也同样对儿童防晒存在质疑:“儿童防晒我是支持的,但做成喷雾我是反对的。防晒喷雾一直存在被吸入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不懂事的儿童来说,风险更大。”
总的来看,防晒喷雾的正确使用方法的确需要企业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加强科普。但是关于喷雾本身的安全性和不当使用而产生的疾病风险应该分开讨论,不能做“防晒喷雾会导致肺炎”的简单归因。
皮肤需要、也可以“被补水”
再来看视频中提到的“补水谎言”。视频中的年轻配方师表示“皮肤是不能也不需要xx补水的”,并且称开发补水产品是在“骗饭吃”。
“皮肤不需要补水吗,什么意思,不太懂求解答,我脸很干。”“感觉你说的很对,但皮肤干燥怎么办?求解答”……在抖音的视频留言区,网友们关于皮肤缺水、补水的疑问获得了最高点赞。相较于在防晒上的疑问,这位配方师提出的关于补水产品的观点更是让消费者震惊。
皮肤是需要适当的水分,同时也可以被补水的。
冰寒表示,皮肤需要适当的水分,当皮肤水分含量过少时(尤其是角质层)会导致皮肤干燥和屏障破坏。并且对于干性皮肤,或处于干燥环境下的人来说,补水是很有必要的。补水的途径包括但不限于使用润肤水、喷雾、面膜、蒸脸器、喝水,以及增加空气湿度(如加湿器)。
从产品的角度看,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化妆品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在共计26个功效宣称中其实并没有“补水”功效。与之相关的是“保湿”功效,指“用于补充或增强施用部位水分、油脂等成分含量;有助于保持施用部位水分含量或减少水分流失”。
也就是说,在产品开发时,补水功效在配方师的眼里也即是上述的“保湿”功效。为了便于传播和消费者理解,这个过程在宣发上通常被认为是给皮肤“补水”的过程。
●截自《化妆品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
《讲讲真话回复“向全行业提出质疑的补水问题”的95后的疑惑》的文章中从生物学的角度阐释了水分在人体中的存在形式,并指出当外界湿度较低或温度较高、洁面过度等场景下都会加速体内水分流失。这时通过补充水分,特别是与玻尿酸、甘油、胶原蛋白、无机盐氢键结合的水,可以帮助皮肤表面恢复湿润状态,减少水分进一步流失。
“补到皮肤的水,也会重新与皮肤表面的角蛋白、乳酸、电解质、微生物重新结合,达到一定的补水水合作用(Hydrate)。”
因此,从科学角度来说,不能说补水完全是智商税,皮肤角质层的确需要补水,也可以被补水。需要注意的是,不应把补水错误地理解为“补真皮层的水”,也即是一些商家所宣传的“深层补水”。
“直达真皮层的‘深层补水’无法靠涂抹护肤品实现,但商家们在宣发端的夸大不应该是研发人员背锅。”
另外,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水只是一种剂型,是否有用要看搭配什么功效成分。“大分子水无法被皮肤吸收,但可以通过在产品中加入能被皮肤吸收的小分子活性物。”
有质疑是好事,
但就怕科学传播变“神棍”
相较于国际市场,我国化妆品行业起步较晚,消费者的确经历了一段伪概念四处横行、不良产品漫天飞的阶段。但发展至今,当前我国已经拥有了在全球范围内都称得上严格的监管体系,并且是一个完全放开竞争的市场,并不是“为了玲飞”视频中所展现那般不堪。
从法律法规、监管层面看,国内化妆品行业的准入门槛和标准已经十分严格。
2021年,《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一年也被称为化妆品行业的“监管元年”。而后,与《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相配套的二级法规也相继出台,监管范围更广、涉及的类目也更加细化。
据《FBeauty未来迹》不完全梳理,2022年至2024年的两年间,已经实行或即将实行、发布征求意见的主要行业法规就有40余项,涵盖原料管理、产品管理、宣传经营管理、痛点问题管理、重要细分类目管理等多个方面。
从消费者层面看,化妆品行业也从未“不允许讲真话”。
不同于前几年伪概念、伪科学盛行的护肤年代,在专业型、知识型美妆博主的不断科普下,诸如深层清洁、深层补水、量子护肤品等虚假概念无处遁形,每一个涌现的新护肤概念、热门产品都得经过专业博主们抽丝剥茧般地盘问和考验。
消费者们的护肤理念更是早就摒弃了“盲目跟从”阶段,转而进化成理性选择、精细化护肤的阶段,近些年来成分党、功效党的涌现也恰恰是消费者越发专业的表现。
最后从企业层面来看,砸钱拼流量和营销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消费者越发注重产品真实功效的大背景下,科技、研发才是决定化妆品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在视频的最后,作者引用了南方周末2024新年献词中的一段话:每一次踏实的求解,都源自一个不被遮蔽的问题,敲开真相上的坚壳,方能触摸答案。
但反观作者的这个视频——掐头去尾、情绪化渲染和表达、模糊且具话题性的身份、冠以纪录片之名的短视频传播、站在道德制高点发出的强烈指责……放大消费者恐慌情绪,乘着流量之风给消费者带来更大误解,让人不禁疑惑:如此求解,当真踏实?
“我们不是容不得批评,是容不得胡说八道。”
“对于一个个人、一个公司、一个行业, 甚至一个国家,如果你用放大镜的眼光来看, 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你会发现大家一直在进步!”
以上行业人士的激情发声,意在表明化妆品行业没有那么“不堪”。打着“为消费者好”的旗号,站在道德制高点做经不起推敲的、脱离事实的指责,是对消费者更大的误导。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未来迹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