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海尔百亿收购背后的战略思考

这一次对上海莱士的收购是海尔向整个生物科技行业大力进军的一声号角。
2024-06-27 17:27 · 深蓝观  吴妮   
   

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史,基本上是一部大型并购史。

这是一个“资源型”行业,供给决定市场,因此,用于采浆的“浆站数量”基本上决定了一家血液制品公司的体量。比较常见的情况是,血液制品企业之间通过并购拓展浆站资源和血液制品品类,新玩家将并购作为切入血液制品行业的捷径。

最近,血液制品行业完成又一例牵动整个行业的大型整合。

6月18日,海尔集团宣布通过子公司海盈康成功完成以总价125亿人民币收购全球医疗健康企业基立福所持有的上海莱士20%股份的交易交割,全部交易完成后,海尔集团子公司海盈康将合计获得26.58%的表决权,海尔集团将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海尔集团不算血液制品“圈外人”。

在收购上海莱士之前,海尔大健康生态品牌“盈康一生”旗下的上市公司海尔生物、盈康生命,已经覆盖了血浆前端采集、中间存储运输、临床应用等领域,并通过创新应用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为各个环节打造物联网解决方案。

而上海莱士作为血液制品企业龙头,现有单采血浆站44家,采浆量突破1500吨,2023年营收达到79.64亿元,是A股血液制品上市公司中收入规模*的企业。

海尔这项规模超百亿的大手笔并购,为了整合血液制品产业链的上下游,获得并购带来的协同效应。而更进一步的是,以血液制品为基础,深化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布局。

海尔集团透露,盈康一生将支持上海莱士推进“拓浆”和“脱浆”齐步走战略,在聚焦安全、优质、高效的基础上,持续加大在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升级方面的投入,探索生物制药前沿技术。而上海莱士将借助海尔的资源,放眼全球,整合研发、制造、临床资源,在引领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成长为世界一流的生物制药企业。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前20余年,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完成从重销售到重研发,从重仿制到重创新的转变。而到了下半场,来到了全产业链发力阶段,拼的是整体效率和运营能力。巨头之间的整合,更多的是借助资源的互补,发挥整体上的协同效应,这是任何一个行业产业升级道路上必经的一环。

回到这一次并购,在当下一个时间节点向生物科技冲锋,海尔集团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底气?

-01-

多年筹谋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医疗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恒瑞、石药等一批药厂经历国企改制释放活力,医药行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一些多元化发展的企业见状也想跨界进入医药行业,海尔集团是其中之一。医药行业投资期长、风险高,即使是管理经验丰富的集团型企业介入这一领域,也未必会成功。

海尔布局医药行业显然是有其战略思考。

2005年,海尔研发出生物医疗超低温保存的关键技术,打破海外厂商长达30年的垄断。那年10月,青岛海尔和特种电冰柜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海尔医用科技(海尔生物医疗前身)。凭借传统主业科技溢出效应,海尔在医药行业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海尔集团抓住了工业互联网的风口。围绕产业端的具体需求,海尔生物医疗推进物联网技术与低温存储技术的跨界融合,针对血液安全、疫苗接种、生物样本库、药品及试剂等场景,提供定制的物联网生物科学解决方案。其中血液网的落地,不仅实现了血液全程定位追踪、低温存储及温度监控,还让血液不良使用率从20%降到5%以下,更重要的则是让手术承接能力提高了近20%。

随后十余年,海尔集团不局限于低温存储领域,开始布局家用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养老等医疗细分领域,布局的轴心围绕着中下游的家庭用户。

2019年对于海尔大健康板块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一年之内,海尔集团发布了一个物联网大健康生态品牌“盈康一生”,孵化两家医疗上市公司——先是收购上市公司星普医科,后更名为盈康生命,而后海尔生物成功登陆科创板。

被收购后,盈康生命向医疗设备与医疗服务领域的转型,先后布局8家医院,深耕肿瘤特色和区域专科特色领域,形成全病程、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并持续通过自研、并购的方式,填补公司在肿瘤诊断设备和耗材领域的空白。

盈康生命和海尔生物两家公司分别覆盖临床医学和生命科学,海尔对于大健康的布局思路也从此更加清晰。

-02-

125亿,从血液制品切入

药物研发有一个“双十定律”,平均研发成本超过十亿美元、研发周期通常大于十年。再加上生物创新药领域竞争愈发激烈,造成了研发上尤其是自研的难度。

问题是,海尔集团拿出125亿,为什么选择上海莱士?

中国生物药市场从药物细分领域看,主要可分为血液制品、重组蛋白、疫苗、单克隆抗体、细胞治疗产品。血液制品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三大类,在医疗抢救及某些特定疾病预防和治疗上有着其他药品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中,血液制品领域上下游是盈康一生目前布局最多的领域。

2021年,海尔生物医疗在青岛打造全国*智慧血液城市网,实现血液从采血、制备、存储、发血、配送到用血的全流程追溯和冷链监管。在应用智慧血液城市网后,用血医院之间实现了血液资源信息共享、血液安全,并且在减少血液浪费、压缩用血时间上卓有成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输血科主任王海燕介绍,智慧血液城市网节约了有限的血液资源,大概在40%以上。将智能冰箱前移分布到手术室、急诊科,以及下辖生殖医院,能保证*时间紧急取血。

此外,海尔生物医疗旗下海尔血技实现了对高端血液采集和分离装备的研发突破。海尔血技核心产品血浆分离机、一次性使用离心式血浆分离器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全国总量的45%,在采浆行业积累了一定的研发实力和客户资源。

对于海尔集团来说,收购一家血液制品企业,是一个有把握的切入点。盈康一生能够发挥在保障血液安全、提升生产能力以及血浆综合利用率方面的能力,将上游血浆采集、中游血液制品生产、下游应用场景的价值链串联起来。

上海莱士因此进入视野。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执行副总裁,盈康一生董事长谭丽霞举了个例子来形容,"在血液领域我们一直做的是‘饺子皮’,莱士相当于是‘饺子馅’,有了莱士的加入,我们这个‘饺子’就成了。"

上海莱士不仅采浆量位居行业*地位,产品数也国内并列最多,覆盖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及凝血因子三大类共12个产品种类。

在此基础上,上海莱士不断拓展边界,开辟生物医药其他领域的研发,布局因子类产品研发及血友病治疗赛道。而且已经有所进展,其在研的血友病创新药物SR604 已经获CDE批准开展I期临床。SR604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制剂,可特异性抑制人活化蛋白C的抗凝血功能。目前,全球尚无与该药物同靶点的产品上市。

创新,正是上海莱士和盈康一生不谋而合的地方。

生物药如今发展迅速,除了血液制品和疫苗传统生物药,单抗和融合蛋白、ADC药物、双抗、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相对于医药行业的化学药物市场,全球及中国生物制剂市场于2017年至2021年增长较快(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9.0%及18.4%),预计于2021年至2026年将继续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2.0%及14.5%)。

盈康一生有着向国际化和科研创新转型的战略需要,因此从血液制品延伸至更广泛的大分子创新药领域,丰富在生物科技产业的布局是发展必然。

为此,盈康一生提出支持上海莱士推进“拓浆”和“脱浆”齐步走的战略,实际上是兼顾血源性和非血源性药物的研发生产。

所谓“拓浆”是指在血液制品领域持续开拓,深入挖掘血液制品产品质量和市场应用,在提升采浆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产品生产工艺、开发更多临床适应症及临床应用,持续保持上海莱士在血液制品质量、研发上的*地位。在生产环节,海尔将加大资源整合与投入,为上海莱士已经推进的奉贤产业园二期扩建添砖加瓦,在补充产能的基础上,将整合行业专家资源、海尔优势的精益管理与智能制造资源,加大对数字化、智能化制造的投资;同时,对标国际产业园,在整体工艺布局、产品结构方面采用国际先进理念,促进莱士总体生产能力以及血浆综合利用率的提升。

就研发而言,上海莱士将在海尔的支持下,聚焦“出凝血”领域开发更多临床适应症及临床应用,覆盖心内科、妇科、外科等领域,保持引领地位。

在“脱浆”方面,海尔集团表示会助力上海莱士逐步探索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以及例如重组和细胞等非血液制品领域的研发管线机会。

海尔集团在研发和临床方面有一定的优势。除了自身的研发能力和科研设备优势,盈康一生牵头,联合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含元资本建立全国*医工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海医汇,聚焦脑科学、血液生态等6大领域,专注于加速医疗科技研究成果转化。6月1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海医汇、上海莱士共同发起一项“血液与健康科创菁英领航计划”。临床价值是核心方向,盈康一生构建的大健康生态始终以临床需求为核心,能够将临床需求转化为研究方向,开发更多临床适应症,开展高水平的临床试验。

-03-

共享与互补

这一次入股上海莱士是海尔集团近几年*的一次交易。基于产业链互补性,向生物医药领域拓展的同步性,海尔集团和上海莱士在发展规划上一拍即合。公司并购中的组织与文化的磨合,对公司并购的最终成功有很大影响。

好在海尔集团在并购方面经验丰富。

从一家电冰箱厂,发展为布局智慧住居、大健康、产业互联网三大板块的全球化企业,海尔集团有很多被纳入企业管理*案例的并购交易。比如2016年,海尔斥资约370亿人民币收购了美国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GEA)相关资产。

原本1992 年,美国通用电气曾计划到中国收购一家冰箱公司,还把海尔纳入考量。结果2016年,海尔斥资约370亿人民币反向收购了GEA。海尔在行业先驱面前,是一位年轻的后来者,当年这场收购也十分考验海尔的管理能力。

这得益于海尔早在2005年自创的“人单合一”管理理念,目的是使公司管理架构扁平化。在人单合一的模式下,员工和订单连在一起,企业听员工的,员工听用户的。沿着这种管理模式,海尔不会自上而下经营管理并购来的公司,而是从释放其自我创新和驱动的活力来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海尔始终没有脱离用户的需求,而且在长期对用户的了解和洞察中,逐渐加这一优势。这也是海尔多次成功并购整合的原因之一。

此外,对于注重外延性发展战略的企业来说,海尔全球化的制造能力、平台资源和品牌背书都能为己所用。海尔能够运用物联网场景解决方案来优化产业链管理,推进流程管理信息化、数智化升级;也能够帮助新品牌树立口碑,辐射全球消费者。

还是以GEA为例。

GEA本身是一家跨国公司,但在收购前主要市场还是在美国。海尔整合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各地的资源,帮助GEA创新研发产品,进一步提升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公司业绩自2016年并购至今屡创新高,2016年到2021年收入增长1.5倍、利润率提升2.3倍,业务实现快速增长。

此外,日本三洋白电、新西兰斐雪派克等其他被海尔收购的企业都在短时期内,显著提升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的盈利能力。

基于海尔过往的经验和能力,这一次对海尔入股上海莱士市场普遍给予乐观的预期。

-04-

小结

海尔十分看重对上海莱士的入股,多次向媒体表示“这是海尔集团大健康板块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集团策略层面来看,上海莱士加入盈康一生后,将与海尔生物、盈康生命一起,聚焦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生物科技领域。

近些年,医药行业进入经济下行周期,监管环境收紧,创新标准越来越高,融资趋紧,现金流管理成为重中之重。

在这样的时期,资源会向两种公司集中,一种是创新研发能力突出的企业,另一种是拥有产业基础、完整产业链的大型企业。海尔集团两者兼具,在此时重押生物科技将为行业发展创造价值。

在生物科技行业,海尔曾经是一个局外人。但海尔通过在盈康一生这片土壤上若干年的耕耘,证明了自己从一家制造企业向生命科学领域延伸的耐性和雄心。这一次对上海莱士的收购是海尔向整个生物科技行业大力进军的一声号角。期待拥有完整产业链的盈康一生能够真正解决血液制品安全、质量、有效性等关键问题,并探索生物科技的更多可能。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深蓝观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