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校外培训受监管,进校会是好出路吗?

校外培训监管趋严的同时,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公立校或将萌生更多采购需求。
2021-08-11 11:01 · 微信公众号:鲸Media  张三   
   

导语

校外培训监管趋严的同时,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公立校或将萌生更多采购需求。如今已有越来越多企业将目光投向公立校资源,通过硬件、内容等不同维度切入进校赛道。校外培训市场面临萎缩,进校会成为新趋势吗?

1

校外培训监管趋严

进校迎来更多想象力

今年,面对政府部门的强势监管与整治,教培行业尤其是K12学科培训机构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随着“双减”政策的正式落地,校外学科培训的前景充斥着不确定性。

在这一轮针对校外培训的整顿过程中,教育部一再强调强化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校外培训要做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提到,要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兴趣类课后服务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课后服务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的,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遴选,供学校选择使用,并建立评估退出机制。

各地教育部门推进“双减”政策落地时,也在为优质校外资源进校提供空间与思路。7月25日,教育部“双减”专栏更新江西省教育厅厅长郭杰忠文章《“三点发力”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文章在谈到管理方面时提到,从增加优质资源供给侧发力,以“智慧作业”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基于大数据支撑下的规模化因材施教。疏导方面,要优化课程内容,在确保学生学业完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团、兴趣小组活动及拓展训练,引进校外资源提供高质量的兴趣课程,丰富课程内容结构。

校外培训面临严格整顿,大量教培机构亟需寻找新的出路。面对进校的机遇,教培机构至少有两种方式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其一是通过技术手段为学校提供数字化管理支持;其二是为学校供给优质的课后服务。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01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82亿人。

对于教培机构而言,进入这个万亿市场不仅是为当下艰难的自己保留住继续在行业中竞争的机会,通过进校与学生、家长产生更紧密的连接,也意味着为自己开展其他业务争取了更多渠道和获客的可能性。

2

为学校教育提供有益补充

校企合作或更普遍

在提供专业的数字化服务工具方面,近年来已经有不少企业进行深度布局,其中不乏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在此趋势下,教育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企业从为校园提供简单的信息化支持,过渡到承担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角色。

去年年初,疫情突然爆发,教育部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教学被迫移至线上,教育信息化需求再度激增。而后,政府部门多次提到要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工作要点中就再次强调了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教育专网建设,普及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我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根据相关预测,到2022年我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大关。

教育信息化之争愈演愈烈,不仅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凭借技术优势快速切入市场,也有许多深耕硬件的企业在寻找机遇。其中智慧大屏市场最是风起云涌,联想、华为等企业都有入局,智慧大屏除了是基础的屏幕演示工具外,还通过与内容的紧密结合,深入校园教学的各个环节。

人工智能的趋势下,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上半年教育信息化领域企业融资总金额超过8亿元。教培行业的震荡中,信息化技术赋能校内教育的进程或还将加速。

课后服务方面,作为“双减”的配套措施,近段时间以来,宁夏、广东等多地明确,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义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将做到课后服务两个“全覆盖”,即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同时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

教育部出台的“双减”意见中提到,要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教培机构以辅助身份为教育主阵地学校提供优质的课后服务受到政策鼓励。

过去,编程、STEAM等素质教育科目因为面临非刚需的困扰,所以不少企业在开拓市场时非常注重和公立校的合作,通过与学校合作课程来抓入口,以提升整体渗透率。接下来,随着课后服务在全国大范围内的推广与普及,学校引进校外资源的需求可能进一步增加,校企合作或将成为更多教培机构转型的方向。

3

教培机构转型

To C到To B存挑战

教培行业治理之风仍在延续,校外学科培训市场前路迷茫,不少机构已经着手变更业务范围。

8月4日,豆神教育发布《关于公司主营业务转型的提示性公告》,其主营业务将进行全面转型,重新规划整合后分为两大板块:其一是To B业务,具体包括智慧教育服务业务,优质课程内容进入课后延时服务业务和大屏端视频分发业务;其二是To C端业务,主要为艺术类学习服务业务和线上软硬件结合的AI伴学产品。

转型公告发布当天,豆神教育股价直线拉升。截至8月4日收盘,豆神教育报4.7元/股,涨幅达19.9%。但是很快深交所便针对豆神教育的业务转型公告发布了关注函。不仅要求豆神教育就这些业务的开展主体、具体业务内容,以及目前是否取得相关业务资质或者符合相关业务开展要求等作出说明,也要求其结合公司预计转型周期、资金需求,以及已有技术、人才储备、市场资源等,说明是否具备充足的资金投入能力及转型后开展运营的能力。

当前,越来越多教培机构寻求转型,豆神教育被深交所关注的问题也是许多教培机构转型过程中将要面临的挑战。对于大多教培机构而言,从直接给学生授课到与学校合作,不仅意味着从To C到To B的模式转变,也给教培机构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国家倡导素质教育,整顿学科培训的形势下,学科培训机构若要在课后服务市场的争夺中突出重围,势必先要在素质教育领域有所作为。但不同于学科培训有固定的科目、清晰的教学大纲和明确的考核标准,素质教育科目种类繁多、体系繁杂,需要学科培训机构当即做的抉择就不少。若是要通过技术切入教育信息化赛道,新的形势下,要求的或不只是教育工具层面的改变,其背后所要推动的是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教育公平普惠的推进。这不仅要求教培机构具备数字化赋能的能力,也考验着其如何更好地实现技术与内容的协同。

再者,从面向学生到面向学校,教培机构不仅要设计、研发出更优质的课程和产品来适配学生,更加要求其充分理解学校的运作机制和决策流程,以获得进校的机会,实现更顺畅的校企合作。

此外,从企业逐利的角度思考,进校市场虽然广阔,但是确定了教育的公益性质后,教培机构进校业务的定价空间有多大,能够为其带来多大的利润空间,支撑多高的市场估值,也需要教培机构衡量。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鲸Media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