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涪陵榨菜又双叒叕提价了

​涪陵榨菜历史上已经历多次提价,据中信建投数据,2008-2018年,涪陵榨菜产品直接或间接提价累计达12次。目前,公司旗下70g包装的乌江榨菜终端零售价已由0.5元涨至2.7元。
2021-11-16 09:25 · 雷达财经  X编辑   
   

涪陵榨菜又双叒叕提价了。

11月14日,涪陵榨菜公告称,对部分产品出厂价格进行调整,各品类上调幅度为3%-19%不等,价格执行于2021年11月12日17:00开始实施。

雷达财经注意到,涪陵榨菜历史上已经历多次提价,据中信建投数据,2008-2018年,涪陵榨菜产品直接或间接提价累计达12次。目前,公司旗下70g包装的乌江榨菜终端零售价已由0.5元涨至2.7元。

有网友吐槽:“一再涨价,感觉榨菜也要吃不起了。”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A股市场中的多家食品龙头均发出涨价公告,业务范围涵盖酱油、醋、盐、油米,甚至是瓜子等诸多领域。

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涨价潮受多方面因素推动,且仍将持续良久。

01 涪陵榨菜为何提价?

近日,涪陵榨菜已多次在公开场合回应有关提价的问题。

8月,公司在接受调研时表示,目前暂无提价安排,在市场布局完成之后,未来会再审慎考虑下一步的产品策略。

11月,在投资者交流会上,涪陵榨菜也较为谨慎:“公司提价既要考虑原材料成本压力,同时也不能忽视行业整体提价情况。公司认为在进行相关决策时,至少需要了解清楚两个问题:一是终端消费者是否接受,二是渠道利润如何分割,如何把整个产业链上游、厂商、下游的利润分割做好。”

不过从结果来看,公司的选择显然是跟进“涨价”大潮。据公司11月4日公告,此次提价主要基于主要原料、包材、辅材、能源等成本持续上涨,及公司优化升级产品带来的成本上升。

作为涪陵榨菜的王牌产品,榨菜的原材料“青菜头”在榨菜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高达45%。据了解,青菜头不仅产量有限,一年只出产一次,且只在平均气温4-8摄氏度的地区生长,也因此,全国适合种植的城市屈指可数,中泰证券研报显示,仅重庆涪陵一个地区就占全国种植面积的46%,整个重庆的青菜头种植面积更是占全国的60%。

种植地区相对集中,在灾害来袭时也面临更大的经营业绩波动风险。

2021年年初,青菜头种植的另一个大省浙江遭遇雪灾,致使产量大幅下降,于是四川及浙江的加工企业纷纷到涪陵来收购原材料,致使青菜头价格暴涨。

具体而言,重庆市涪陵区政府数据显示,2020年青菜头市场平均收购价格为900元/吨,今年价格飙涨至1300元/吨,价格增速也由去年的约30%上升至约50%。

成本端价格的大幅提升,让公司业绩承压。财报显示,2021年一季度至三季度,涪陵榨菜净利润由2.03亿元降至1.27亿元,毛利率由60.07%降至51.64%。

同时,涪陵榨菜股价自2月22日以来震荡下跌,至9月15日已实现腰斩,尽管此后有所反弹,但截至11月12日年内仍有超过23%的跌幅。

而这还仅仅是个开始。通常来讲,青菜头是9月播种,10月移栽,次年2月收割完毕,等到企业正式加工销售会有一定的滞后。这也意味着,今年年初涪陵榨菜高价收购的青菜头对公司的影响会在下半年到2022年正式显现出来。

在此背景下,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雷达财经表示,公司宣布涨价,除了提振业绩、股价,还叠加了一个解决成本上升的问题,既有外部需求,也有内部压力,是必然的。

值得一提的是,从历史上来看,涨价对于涪陵榨菜来说已经成为了为业绩增色的重要手段。前文提到,2008-2018年,涪陵榨菜乌江品牌共提价12次。

如2008年,受冰灾影响,青菜头产量大幅减少,彼时为缓解业绩压力,乌江榨菜从70g/0.5元一包,改为100g/1元一包,相当于提价40%;2017年,青菜头再次受天气影响产量不足,下游囤积意愿强烈,公司一口气提升了9个单品的产品到岸价格,从此涪陵榨菜也迈入“2元时代”。

整体而言,中信建投研报显示,2008-2020年间,涪陵区青菜头收购价格涨幅为70%左右,但公司产品价格提升幅度超300%。得益于此,涪陵榨菜毛利率由36.49%稳步提升至58.26%,净利润也由3377.76万元涨至7.77亿元。

或许也正是这样的履历,让资本市场对涪陵榨菜涨价的反映十分敏感。11月15日,涪陵榨菜开盘迎来一字涨停,目前公司市值达315亿元。

02 业绩增长已现疲态

然而,“涨价”真的可以永远“一招鲜,吃遍天”吗?

事实上,受行业、公司战略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早在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前,涪陵榨菜的业绩增长已呈现出疲态。

一方面,榨菜行业天花板本就不高。数据显示,2013-2019年,中国包装榨菜市场规模从37.79亿增长至66.88亿元,年复合增速为9.98%,机构预计5年内(2020-2024年)年复合增长率将降低至8.23%。

在市场格局已经趋于稳定的基础上,涪陵榨菜的市占率已经高达36.41%,是第二名鱼泉榨菜的三倍还多,想要进一步瓜分蛋糕,难度将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涪陵榨菜虽然早就开始了多元化布局,但目前除了主营的榨菜外,其余包括泡菜、萝卜、海带丝等产品,近些年的发展并不顺利。

十多年前,公司就已经增加了榨菜酱油单品,但至今该项业务营收仍稳步在200万左右。萝卜作为另外一大单品,在2018年营收突破1亿元后止步不前,2020年反而跌破1亿元,至2021年上半年仅4053万元,同比大幅下滑27.8%。

而2015年切入时被市场认为是比榨菜更大赛道的泡菜业务,经过16-17年的高增长之后,最近几年复合增速仅仅个位数。2021年上半年,营收8280万元,同比仅增长0.85%。

种种因素叠加下,2017年开始,涪陵榨菜的营收增速已经逐渐放缓。2017-2020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速从35.64%下降至14.23%,归母净利润增速也从61%下降至28.42%,其中2019年还出现了负增长。

涪陵榨菜并没有坐以待毙,为了突破业绩上的瓶颈,公司尝试了多种手段。

其一便是加大宣传力度。早期,涪陵榨菜曾签约知名演员张铁林作为广告代言人,并花费重金在央视投放广告,借此迅速扩大影响力;而当电视推广效果下降后,公司又转而加强对地面宣传的支持;2021年,公司更是在新媒体、梯媒、央视等多平台投放广告,直接导致第三季度销售费用同比激增83.69%。

其二是积极向县域市场渠道下沉与扩张。公司近年来经销商数量增加明显,半年报中也提到,将积极拥抱社区团购、生鲜超市等新兴渠道实现公司产品的销售,*化实现渠道做透、下沉。

其三则是扩充产能。5月,涪陵榨菜曾通过定增募资,以增加窖池规模和自动化生产线的数量。

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是销售费用率上涨,也即,公司花出去的钱,并没能对营收产生预期的效果。

有行业人士认为,这种现象是人力成本增加导致的。朱丹蓬曾表示,经销商增加了之后,公司服务体系管理的成本、人员工资这块就上来了,所以相当一部分利润要被整个渠道以及管理以及人员这一块蚕食掉了。

也有观点指出,提价的同时做下沉市场本就不是一个好选择,再加上社区团购这把“双刃剑”的特点,就更会对公司盈利产生不利影响。

具体而言,以往涪陵榨菜等消费品在传递到消费者手中前,会经过经销商层层加价,因此其终端销售价格会比出厂价多45%-50%。但社区团购砍掉了中间环节,也因此让价格*竞争力。企业如果不布局,就要忍受其对自身销量的冲击,布局则必须接受低价从而影响毛利率。

从其他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盐津铺子、加加食品已经在半年报中表示,业绩表现不佳重要原因之一是低估了社区团购对传统商超渠道的影响;而蓝月亮更是称,社区团购对上半年亏损影响*。

况且,产能爬坡是个缓慢的过程,还要结合下游市场的消费需求。2018年乌江榨菜曾采取高返利、高折扣刺激渠道拿货,但在整体疲软的需求下,涪陵榨菜却开始产生渠道库存高企和经销商跨区域销售的问题。

整体来看,公司这次的涨价能否收到预期中的效果尚存在不确定性。

03 消费品涨价潮何时休?

雷达财经注意到,涪陵榨菜仅是近期消费品涨价的一个缩影。

近几个月,多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涨价公告,范围涵盖酱油、醋、油米等各领域的龙头企业,如海天味业洽洽食品恒顺醋业安琪酵母、雪天盐业、金龙鱼等。其中,安琪酵母甚至在不到40天的时间内连续提价两次。

还有不少公司在酝酿提价,如植脂末头部企业佳禾食品11月4日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食品企业都在陆续提价,包括雀巢和其他巨头,现在原材料还在高位状态,后期会随着原材料的走势,择日做提价的举措。

中金公司也发布研报称,当前啤酒的包材及大麦等原料价格上涨较快,预计未来6个月是啤酒公司最理想的提价时间。

朱丹蓬认为,这波涨价潮将持续到明年第二季度,因为现在中小型企业在观望龙头的动向,涨价还需要一个自上而下的传导过程。

行业人士预计,生活消费品涨价将在春节前后传导至终端消费者。

从公告中来看,原材料、人工、能源、运输等方面成本上行是本轮大众消费品提价的重要原因。

平安证券分析师张晋溢亦在研报中指出,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是“PPI(生产价格指数)向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传导”。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10月我国CPI同比增长1.5%,PPI同比增长13.5%,PPI/CPI的剪刀差已达1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曾出现过多轮消费品涨价潮,最近一次是在2017-2018年。根据彼时情况,在提价预期带动下,食品饮料板块指数先是进入上升周期,而后在业绩支撑不足时转而下跌。2019年,提价效应显现后,食品饮料板块盈利能力提升,股价也快速上升,甚至刷新历史纪录。

但新财学院创始人、院长朱振鑫认为,本轮消费品涨价和上一轮有所不同。“一是现在的需求比之前更弱,只是因为和去年疫情期间相比显得数据比较强劲而已。二是供给端的收缩可能比之前更强,导致PPI突破历史新高,下游承担的涨价压力自然也更大一些。”

在此背景下,有分析人士认为,部分企业或面临提价不顺畅。企业提价幅度小于可能成本涨幅,或者需要额外投入费用,导致阶段性盈利能力承压。当然如果后续需求恢复,提价完全传导至终端,或者成本回落,企业盈利则会出现反弹。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雷达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