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各类KTV大量关门、闭店的新闻不时见诸于网络,人们开始意识到KTV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行业正在没落。
在这背后,除了音乐版权的规范化所导致的经营成本升高以外,新一代年轻消费者越来越不“感冒”这种似乎有些“过时”的娱乐形式也是关键。
有意思的是,KTV这个行业的没落还不是被互联网给“颠覆”的,因为即便是手机唱K这样的新兴物种在近些年也处于下行通道,这说明不管是什么形式的KTV,年轻人都不太感兴趣。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01、“年轻人不去KTV”上了热搜
对于八零后、九零后人群来说,KTV是大家一致的共同记忆,在移动互联网尚未爆发式发展的那个年代,KTV是很多人主要的娱乐场所和方式之一。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的KTV行业已经没落了,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去KTV进行社交、娱乐。就在这两天,“为何年轻人都不去KTV了”的微博话题还一举冲上热搜,这让更多人开始好奇为什么KTV会今时不同往日。
按照网友们的直观看法,大家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一些网友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对于群体社交都不太感兴趣,所以自然就懒得去KTV了;另一些网友认为,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工作节奏都很快,压力也大,所以有点时间肯定优先选择其它娱乐活动,去KTV太废精力了;此外,随时随地都能用一些手机APP进行K歌也让一部分年轻人选择不再进KTV,不要钱又随时唱歌,这难道不“香”?
不管是因为什么,可以肯定的是,现在国内的线下KTV行业的确是已经日薄西山了,根据相关行业统计数据显示,早从2014年开始,国内KTV门店数量就开始出现了大幅减少的趋势,仅从2014年到2015年,国内KTV数量就从12万家锐减至5万家。
此外,根据另外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月,国内KTV总数只有6.4万家,还有4万家KTV处于注销或吊销状态。
而从现实环境中也能看得出来,现在去线下KTV娱乐的人越来越偏向中老年化,曾经以年轻人作为主要消费客群的KTV市场早已一去不复返。
02、深挖背后的时代变局
不如更深层次地分析一下年轻人为什么不去KTV的原因。
从KTV用户受众的角度来说,人们以往喜欢去KTV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个是喜欢唱歌这件事,第二个是享受KTV所创造的社交环境。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喜欢唱歌的那群人最终会追求更好的品质和成就感,这里包含更好设备、更人性化的环境、更丰富的曲库等,以此来获得演唱时更大的满足。但很明显的是,KTV已经无法满足这一部分人的需求了。
另外在社交参与感上,过往人们没有什么太多的社交选择,所以KTV得以流行,可随着各类线上、线下社交选择越来越多,KTV能够给到人的社交体验变得越来越弱。
KTV社交追求的无非是参与感、认可度等等,但这些需求都是弱需求,并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可言。所以慢慢的,KTV、甚至是网络K歌平台就变成了很多人的自嗨与圈子认同渠道,但这种自嗨同样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不管是KTV还是网络K歌平台这些年都遭遇了越来越差的生存环境。
作为直观对比,当在线音乐平台开始玩起了原创、翻唱频道,当喜欢唱歌的人可以直接在音乐平台入驻、唱歌、获得更大的认同感时,传统KTV或网络K歌平台还拿什么吸引那些爱唱歌的人呢?
至于身在KTV却不享受唱歌、只享受社交这件事的人群就更不要提了。一方面,现在的线上、线下社交渠道太丰富了,人们没有太多的理由一定要选择到熙熙攘攘的KTV里;另一方面,随着年轻人越来越宅、越来越享受自由自在的社交体验,谁愿意把自己的“社恐”放置在KTV这种场合里呢,想想就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人群体中的宅文化盛行更是让KTV显得有些尴尬。宅男宅女们的推动下,一个手机一台电脑就解决所有娱乐、生活、工作的生活方式正在不知不觉地席卷而来,如此高效又自由的娱乐、社交模式下,人们肯定完全想不起去KTV这件事了。
所以总体来看,这一届年轻人对KTV选择说“不”的核心原因是新一代年轻人的社交娱乐选择越来越多了,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元,KTV不再是*或少数的主流娱乐方式,这种局面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无关系。
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大量KTV相关的业务受挫,线下KTV纷纷倒闭或转型,或者把KTV作为辅助娱乐设备投入到其它跨界行业领域当中去。
当然,KTV的衰败、转型并不表示KTV所代表的唱歌娱乐这件事没有需求了,当然有,而且需求不小。只是这种需求正在朝着其它方向演变和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虽然不去KTV了,却可以发现他们随时随地都在K歌,直播、短视频、音乐平台…
就像当年风靡于大街小巷的街机一样,虽然它已经不是年轻人主流的娱乐方式,但多年之后仍然有很多爱好者在玩着这些游戏,区别是他们选择在电脑模拟器上跟朋友们一起玩,而不是去线下游戏厅玩。
从这个角度来说,游戏厅的落幕和KTV的落幕在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核心需求其实还在,只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娱乐场景在变化,大家选择进行娱乐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于见专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