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邓小平曾对他说:“你当世界船王,是中国人的骄傲。”

包玉刚出生及成长于中国内地,1949年移居香港,1955年涉足航运业,只用20多年时间,就从一个原本分不清船只左舷和右舷的门外汉,成长为世界船王。1978年,包玉刚会见邓小平,邓小平一见面就说:“包先生,你当世界船王,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2016-09-27 09:32 · 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迟玉德   
   

    世界船王的生意经

  要成为世界船王,光有银行的支持还不行,还要有经营航运业的本事,包括发现商机的能力和管理船队的能力。

  在发现商机方面,包玉刚的能力是一流的,这一点从他成功介入日本航运业就能看出来,而这种能力源自他之前在国民政府银行系统内所受的训练。

  此外,他还广泛结交主要贸易国的政商高层,尤其是日本、英国、美国、巴西等大国。结交方式还不是那种“盖茨比式”的聚会,而是私下会谈,他可以与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直接通话,而无需通过外交途径。这种便利使他能在*时间了解全球经济脉动,从而发现商机。

  管理船队方面,包玉刚也是一名高手,他既懂船舶、航运方面的专业知识,又会笼络人心,还擅长控制成本。

  买*艘船时,包玉刚对船舶还很陌生,甚至分不清左舷和右舷,但到1961年,他就已经精通船舶学和机械学了,其专业程度甚至让相关专家感到吃惊。人们问他是如何做到的,他咧嘴一笑,答道:“看看书嘛!”

  其实他不光看书,还经常去请教同行,比如董建华的父亲、“香港船王”董浩云,并且,他不只是问,还去参观人家的公司:这些行动快速提升了他的专业能力。

  他在海员管理方面也非常有一套,而且几乎改变了这个职业。

  20世纪50~60年代,船上的船长、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师一般会聘请欧洲人,薪水较高,其他船员则大都来自香港。彼时,有能力的人是不当船员的,船员都是一些不学无术之徒,这些人一般通过“荐船馆”上船,三个月薪水才换一张一年期合约。这种局面之下,船员们不觉得自己还有什么前途,攒到钱后也是吃喝嫖赌,对于船东的利益更是满不在乎。

  包玉刚决定结束这种局面。1965年,他成立了“环球航海训练学校”,向船员们免费开放,要求每名学员签一张三年期的合同,并承诺戒烟、戒酒、戒赌、戒嫖,从此积极生活。这一创举使环球航运集团拥有了一支稳定且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成本压缩方面,包玉刚就更是让人称奇,关于他“抠门”的故事不胜枚举。

  根据他的大女儿包陪庆回忆,他在女儿们小时候,同一时期只给买一双鞋,穿坏了才给买第二双,至于名牌则想都不要想。当然他对自己也同样抠门,一件旧游泳浴袍穿了多年也不换,衬衣穿到后领都磨破了也不换,说穿着挺舒服的,干嘛要换。

  这种作风也被他搬到了船上,他天天教育船员“应省则省”,那些欧洲船员要想在船上添置什么奢侈物件,简直比登天还难,另外,船坏了他也不让那些人自行联系船坞,他说那些人没有“钱银意识”。一位高级船员回忆说,包玉刚向外发布指示都写在粗劣的薄纸上,而且一张纸能写三四个“最高指示”。

  包玉刚虽然抠门,但在硬件方面却舍得花钱,比如,他在环球航运集团总部应用电报装置,设立了一个全球反馈系统。该系统使他能在船只遇到各种问题时,*时间做出指示,从而减少营运损失。

  除了这种遥控之外,包玉刚还经常带着工程师视察旗下船只,其间钻船舱、上甲板、爬舷梯,忙得不亦乐乎。

  包玉刚不光严厉管理自己,还严格筛选租户。要想租他的船,一要讲信用,二要生活检点。曾有一位香港老板想租他的船,给价颇高,但这桩生意没有谈成,包玉刚说那个老板成天价喝酒、赌钱、进夜总会,“把船租给这种人,不是等于被他玩,以后还怎么安心睡觉?”

  包玉刚成名之后,西方媒体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位“世界船王”,他严重不符合人们对于船王的想象。在人们的想象中,船王应该与“暴利”、“绯闻”、“奢靡”等词汇联系在一起,而包玉刚与此毫不沾边。就是他的发迹历程也称不上什么传奇,那就是一点点学,一点点做,一点点省。
  最后西方媒体得出结论:包玉刚更像一个国际银行家,而不像一个世界船王。

    争夺九龙仓

  20世纪70年代末,包玉刚的航运事业达到了顶峰,不幸的是,世界航运事业也达到了顶峰。这种局面促使包玉刚开始思考企业转型,他很想投资陆上产业,而*个被他相中的项目是九龙仓。

  九龙仓是一家上市公司,经营着一些位于尖沙咀、新界和港岛的码头、仓库、酒店、写字楼、有轨电车和小型轮渡,掌控着香港的大部分货运装卸及储运业务,乃商家必争之地。

  包玉刚通过公开市场买入了一些九龙仓股票,数量不多,不足以影响局面。不过这种情况在1978年7月改变了,因为李嘉诚送来了一个机会。

  李嘉诚比包玉刚小十岁,此时已在地产界赫赫有名,他想把所持有的九龙仓10%的股份出售给包玉刚。

  这么好的资产,李嘉诚为什要卖呢?

  其实李嘉诚不想卖,但是不卖不行,有人不让他买那么多,这个“人”就是怡和洋行。

  怡和洋行是英资四大财团之一,与汇丰银行、太古集团和会德丰齐名,一直控股着九龙仓。或许是太过傲慢,或许是手头紧张,怡和洋行只持有九龙仓不足20%的股份。李嘉诚得知这一消息后,悄悄大举买入九龙仓股票,一直买到20%。怡和洋行发现后被激怒了,便找汇丰银行劝李嘉诚出售一部分股份。当时李嘉诚的主要目标是收购和记黄埔,不想惹太多麻烦,便想找包玉刚接盘。

  对于李嘉诚送来的机会,包玉刚求之不得,他决定出手,他可不怕汇丰银行,他就是汇丰的董事,他也不怕怡和洋行,他觉得怡和洋行就是纸老虎:怡和要是有钱,干嘛不去公开收购,而找汇丰给自己撑腰。

  打定主意后,包玉刚便开始展开收购行动,华商韬略查阅的资料显示,到1980年,加上接手李嘉诚的那10%,他的持股比例攀升至30%,超越怡和洋行,成为九龙仓新的控股股东,并且进入了董事会。

  对于包玉刚的收购行动,市场一片好评,大家厌倦了怡和洋行——怡和控制九龙仓期间,对于以中资中小企业为主的客户极为傲慢和霸道。

  然而就在大家都以为尘埃落定之时,怡和洋行却发动了一场反收购突袭。

  怡和洋行选在包玉刚外出期间,通过报纸宣布,将以价值100元的、旗下优质上市公司——香港置地的股票以及无抵押债券,兑换面值10元的九龙仓股票,其目标收购比例为49%。

  这是一招很高明的策略,它让包玉刚几乎没法反制,除非收购50%以上,而根据法律规定,超过50%就得全面收购,那样的话,将动用上百亿元资金。

  此时包玉刚处于一个危险的局面,全香港人都在看他如何破局。

  包玉刚当时一边在国外联络各大银行,一边指挥香港下属策划应对方案。一番测算之后,下属告诉他:必须避免全面收购,反制措施是仿效怡和的做法,将收购目标定在49%,但采取现金收购,只要每股出价90元就能翻盘。

  “我不想拖得太久,要速战速决,我们出一个什么价钱,能让对手完全没有反收购的机会?”包玉刚回到香港后问下属。

  “每股105元。”下属回答。

  “那就出105元一股好了,就这样定了。”包玉刚拍板。

  随后包玉刚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宣布以个人和家族的名义,动用21亿元现金,收购200万股九龙仓股票,限期两天,而且不接受怡和的卖出。

  收购完成后,香港报纸评论称:“包玉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了一场漂亮、干净、利落的世纪收购战!”

  当时有记者问包玉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调动这么大一笔现金(1980年的21亿港元哦),你是怎么办到的?包玉刚回答,“因为我有良好的信用。”

  记者追问道,那怎么建立了良好的信用呢?

  “你老老实实地做生意,讲实话,干事规规矩矩,别人就对你有信心。”包玉刚答道。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