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新务实派骑士崛起:骑上我心爱的小摩托,没有烦恼不堵车

骑车跑山、野外露营,成为90后周末休闲的新潮流。“骑摩托时,能让人格外关注生命的存在与跳动,是一种从没有过的真实感。”
2021-12-22 08:56 · 显微故事  作者/段然 编辑/石宁宇   
   

01 “速度本身不存在风险,但你要懂得合理控制”

朱旭冉80后 北京人

我从小就喜欢摩托车。

还记得上初中时,我家附近个摩托车交易市场,每天放学后,我都能听到那些买完摩托的人轰着油门从我身旁呼啸而过,那种速度和机械的刺激,太诱惑人了。

所以,后来我就和同学攒了几个月零花钱,花800块买了人生中*辆摩托车——国产木兰踏板。

那段日子我每天都盼望放学,虽然不敢上路,但是可以偷偷在老爸单位的后院骑上心爱的小摩托去练练手。

*次开动小踏板时,风横着从脸上刮过,感觉身体把空气划出人形轮廓,虽然我没出过海,但我觉得这就是乘风破浪的感觉。

骑摩托车和开汽车的体验完全不同。汽车比摩托车多了一层外壳,让人感觉不到外界的空气和风速,只有摩托能带给我急速的沉浸感。

一次骑车,由于太粗心大意,骑得越来越快人也越兴奋,一个没刹住车就横着滑出去了,手和头部都有严重擦伤,疼了好久。

摔了一次才知道生命的可贵,从那以后我每次上路都记着戴头盔。很多人觉得玩摩托车的人很野很彪,其实能把车玩久的人,都经历过危险,反而更知道怎么惜命。

从2013年开始,很多欧洲摩托厂商开始提升摩托车的安全性能,安全系数提升直接影响人们重新看待摩托骑行,国内骑行的人在那几年也渐渐多起来。

2015年我决定考正式摩托驾照。想深入了解摩托这台速度机器,就要学会控制它,而不是被它控制,也是那时我加入汽车之家,从一个摩托爱好者慢慢变成“行里人”。

汽车之家工作的这段时间,我参加过很多次试驾活动,平均每个月要试驾两次。

摩托新品层出不穷,我自己也升级装备,开始跑山,北京大大小小的山都跑遍了,也跑过秦岭、成都的青城山,甚至去国外骑行。

在国外跑山给我*的感受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北京的山是清冷感,但在菲律宾的热带海岛上骑行,周围都是高大茂密的热带雨林,路边的小孩子会对你笑,休息的时候我给路过的外国骑手拍照,他们还会特意骑回来聊两句,想看看自己骑行的样子。

这是我喜欢跑山的原因,在速度和享受自然之间,找到一种可控的平衡。

中国的骑行文化是在疫情爆发后忽然盛行的。

早几年,大家对摩托车的感觉更多是一个代步工具,而疫情后,很多人无法跨境旅游,转而开始跑起国内的大好山河,我身边参与骑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不过,国内骑行文化和国外还是有差距。

国外的骑行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安全骑行意识,虽然他们跑山时速度也很快,但他们会穿全套的护具和骑行服,量力而行。

反观国内,很多相对应的骑行安全意识和专业设备的普及都没到位。

这也是汽车之家摩托车库所想要去解决问题。

我们想让新入门的骑手和成熟骑手都能快速获得准确全面又真实的专业知识,为他们提供保姆级的指导,手把手教选车、配装备,从一开始就树立安全骑行意识。

速度本身不存在风险,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合理控制好速度。

我也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比我当时幸福得多,如果我在最初尝试摩托车时能受到专业指导,或许就不会受那么多伤,也可以更自由、安全地享受风速中最真实的存在感。

02 “我是佛系女骑手,最享受骑行时和灵魂对话”

姜田双90后 常居北京

别的女生花钱买包,我更愿意花钱买骑行装备。

尽管我热爱摩托车,但我又比他们“佛”很多。大家都热衷于跑山练压弯、飙速度,而我一看到秀美的风景就扎营冲咖啡,甘愿落在最后。

每次出发前我都会规划路线,找一条风景秀美的骑行路线,带上帐篷和户外桌椅。

跑山的时候车友跑在前面,我就在最后慢悠悠地边骑边欣赏风景。

山里经常会出现一些“野生”咖啡馆,我很热衷于一个个打卡、尝试,每路过一家我都会马上停车,号召车队的人都跟我一起进去坐坐。

因为女性更感性么?我不知道,但我确实乐在其中,相比速度给自己带来的肾上腺素,这种意外的发现更让我觉得有新鲜感、刺激感。

实际上,我不怎么喜欢机械、马达、速度,也没有控制速度、掌控方向的欲望,喜欢摩托车纯粹是因为它能给我带来与世隔绝的专注感。

就好比,有些人喜欢坐飞机,就是喜欢那几个小时手机失去信号,能够短暂地神游、不被外界打扰,骑摩托车也有类似地体验。

与开车不同,骑摩托车需要人的专注力达到100%,任何思绪上的混乱会让你失去平衡而侧摔。

等红灯时,双手不能离开车把玩手机,隔壁没有副驾聊天分神,旁边的骑友会保持距离避免碰撞,只有那时我才觉得在和灵魂独处。

但也不是每个女骑手都和我一样佛系。

跟我同车队的一个女生,她的所有花销几乎都花在升级摩托车装备上,她也喜欢去专业赛道骑行,体验速度带来的极限感。

她平时看起来就是个瘦瘦弱弱的小女生,但在专业赛道里,她是一个能驾驭公升级摩托车这样庞然大物的资深骑手,右手油门一拧,瘦弱的身影嗖一声弹射出去,看得人瞠目结舌。

像我们这样把骑摩托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的人还有很多。

近几年,摩托车的代步功用变弱,但娱乐性能却增强了。

在北京798的ACE,几乎每个周末都有很多年轻人聚集在那里,聊聊摩托、聊聊技术,就像周末的一项娱乐活动。

三五骑友一起周末跑山,遇到其他骑手时会主动打招呼,遇到女骑手倒车拖不动或者车子倾倒都会主动帮忙,同类人的社交需求也在骑行时得到满足。

在我看来,只有知道自己在骑摩托时需要什么比一味追求速度更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能把握住极限体验和安全之间的平衡。

03 “找对了自己的本命,才能把乐趣骑出来”

王勐 80后 常居北京

把骑行服拉链提到脖颈,带上骑行护具、手套、头盔,拿上摩托车钥匙,这是我每天的下班仪式。

别的同事打车、坐地铁回家,而我骑摩托车通勤。

不过,一开始我并不那么喜欢摩托车,甚至有些看不起它。这种“裸奔”的交通工具完全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

摩托车就像一个落后时代的交通工具,当汽车已具备安全气囊、刚性车身、溃缩区这些保护措施时,车速更快的摩托车几乎没有被动安全防护,直到近几年才开始加强安全系统,因而我一直坚持开车上下班通勤。

但在北京,通勤成本太高了。我家距离公司30公里,通勤起跳都是1-2小时,还要额外算上堵车的时间。

开车那段时间,基本上我每天早上7点出门,9点才能赶到公司,晚上下班还要在公司等到高峰期过去,赶在10点左右到家。

那段披星戴月的日子让我跟6岁的女儿距离越来越远,我回家时她已经睡了,等我起床出发她还没醒。

我记得周末陪她时,有任何需要她都喊妈妈,很少对我依赖,让我很失落。

*次尝试骑车通勤是同事借给我闲置的摩托车让我试试,结果一发不可收拾,通勤时间大大缩短。遇到堵车,摩托车还可以穿梭躲避,为我节省一半时间。

现在我早上8点才从家出门,可以陪女儿吃一顿早饭。晚上8点多赶到家,还能陪她聊聊天,给她读晚安故事。通勤时间缩短后,我的睡眠长度也能保障了,人的精神状态也好了起来。


从那以后,我开始成为一个狂热的摩托车爱好者。我也深刻体会到,没有真正体会过,就不要妄加偏见。

相对于汽车,摩托车的“性格特征”更突出,它是能和人交流的。

最开始我骑的是一辆各方面性能都相对稳重的车,在遇到弯道时它会限制我“冒险”,用行动告诉我“你需要走直线”。

后来,我换了一辆杜卡迪Scrambler 800,压弯时感受完全不同,它就像能读懂我的想法一样,主动让出空间,让我试试再往下走。

那种感觉特别奇妙,是我开了这么多年车都没体验过的。

选择摩托车时也不能盲目跟从。

每个摩托车都有自己的性格,就像每个人有自己的性格一样,没必要为了面子一上来就买大排量的车,一定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款,看看这个车的脾气秉性跟自己搭不搭。

就是那句老话,“好马配好鞍”,找对了自己的本命,才能把乐趣骑出来。

04 “台北摩托车‘老炮’,最在乎安全骑行”

张立祥80后 台北人 现居上海

我是个有20多年摩托车骑行经验的“老鸟”。

在台北,摩托车被叫做“机车”,台北的机车和这里的自行车一样普及,像我这种车龄在台北遍地可见。

台北市比北京的海淀区小,在台北,我们说“马上到”就是10分钟的路程,很适合机车通勤。我当时一有空就和朋友去山里练车,踩着踏板车沿海岸线环岛骑行。

我很喜欢“飙车”,但单纯追求速度给我带来了不少麻烦。

有次我和朋友在山里高速骑行,忽然遇到前方红灯刹车,朋友来不及收速直接追尾并把我撞出去很远。

我的车当场撞报废了,但幸好,我人没受太大的伤。看着刚硬的机车变成一堆废铁,我开始后怕,那时才意识到,跟速度比起来命更重要。

2014年,我离开台北来北京工作,因为怀念在台北骑机车通勤的日子,于是我也决定在北京买一台摩托车。

我以为在北京办摩托驾照会很复杂,毕竟我在北京很少看到有人骑摩托车。没想到,我拿着原来的摩托车驾照,在南四环的车管所考完科目四,不到一周就拿到了摩托车驾照。

拿到驾照的当天,我就跑到了798花49800买了一辆KTM390,这可比原来的踏板摩托拉风得多。

空闲时,我就开着摩托满北京的找专业赛车场。

在来北京前,我从没觉得自己骑过20多年摩托车有什么特别,但真到了这里,我才发现自己竟然算得上专业赛道里的“元老”级车手。

那时北京的骑行文化还处于萌芽阶段,专业赛道里跑的都是大排量摩托车,像我这种中小排量的车在赛道里几乎看不见。

在赛场巨大的轰鸣声里,我体验着从没有过的飚车爽感,很多跑山时不敢做的动作,比如压弯时的膝盖擦地,我都敢尝试,就算骑太快冲出赛道也不会担心,因为专业赛道周围有很多缓冲区和保护措施。

相对于跑山,专业赛道路况更简单,很适合新手磨练车技,我在赛道里学会了跑山几年也没学会的动作和要领,成长特别快。

北京的骑行文化也是在那几年成长起来的,我离开北京时赛道里已经跑着很多中小排量的摩托车。

新手们不再盲目追求大排量的刺激感,反而开始注重骑行安全和专业性,相比几年前我刚来时变化很大。

这几年我眼看着大陆的骑行大军越来越壮大,不止北京的骑行文化兴起,江浙沪也出现很多中小排量比赛。

在这个时代,摩托车早不再只是代步工具这么简单。

05 后记

从去年开始,姜田双去北京门头沟的山里跑山时,遇到的骑友越来越多。

“很多都是老手带新手,肉眼可见的传帮带。”

越来越多的新人进入摩托圈,却始终靠传帮带这种单一的形式,必定不是长久之计。

“那些没人带路的新人,找不到合适的平台获得专业知识、交流经验,他们会怎么办?很可能一上来就选择大排量车,收获一段惨烈的骑行经历,然后弃车。”

在王勐看来,这种事情并不罕见。

从2017年开始,朱旭冉在汽车之家接触摩托车内容。近期,汽车之家摩托车库已经上线,他觉得这件事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国内很少有专业的摩托车交流平台,更不用提购买平台。借助汽车之家‘生态化’战略升级的‘三多策略’,即开拓更多人群、更多场景、更多玩法,形成车生态人群的广泛覆盖,摩托车库应运而生。”

已经上线的摩托车库,将会延续汽车之家车库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打造一个全面、专业的摩托车平台,方便在线对比选车。

“现在汽车之家30岁以下用户占比43.87%。摩托车库未来也会针对年轻群体,打造年轻化玩法,摩旅、跑山、复古潮,通过产出好看、好玩的文章和视频来吸引90后和Z世代,满足他们骑行的娱乐与社交需求。”

朱旭冉预期,保姆级的摩托车库将会在未来帮助更多人树立安全、正向的骑行习惯,让更多人成长为新一代的务实派新骑士,一改大众认知中炸街、吵闹的偏激形象。

“右手拧油门的时候,我希望人们首先想到的不再只有速度。”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显微故事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