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美国科技网站ReadWrite今天发表评论文章称,全球五大科技巨头——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尽管主营业务各有侧重,但均互有交集,其中谷歌与亚马逊之间的竞争正日益白热化。谷歌的核心目标是围绕着数据收集为全球用户提供信息服务,而亚马逊则是向全世界推销产品。无论在Android设备制造,在线应用商店还是云计算领域,双方都有交锋。不过,最引人关注的是二者都希望尽量多地掌握用户信息,借此拓展广告业务。
以下为原文:
如今,号称“五大龙头”的五个大型科技企业主宰着我们的计算体验:Facebook是社交巨头;苹果是*的设备制造商;谷歌掌控着搜索和广告;亚马逊则是电子商务和内容巨擘;微软为几乎所有人提供生产力和商业解决方案。但事实上,这五大公司的业务都并不完全泾渭分明。
这五家公司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个奥运五环图案。他们有明显的业务交集,并在这些市场中明争暗斗。
比如,谷歌与微软Bing;苹果iOS与谷歌Android;再加上微软的Windows Phone;Facebook和谷歌Google+;苹果Mac OS X与微软Windows。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谷歌对其他公司的业务都想插上一脚。但是,从它在这些业务上的表现来看,谷歌终归还只是一个以广告和搜索为主的公司。它所涉及的业务仍然在不断扩张。本文关注的是谷歌与亚马逊之间愈演愈烈的战争。
谷歌 Vs. 亚马逊
与其他五家公司不同的是,谷歌和亚马逊之间的争斗最引人注目。
这两家公司都是从其最出色的业务起家(分别是搜索和电子商务),但仍在不断扩充新的服务和商业模式。总的来看,亚马逊在多元化盈利方面做得更好,谷歌则仍然主要依赖广告取得收入。
在传统的零售与书籍业务之外,亚马逊将自己的触角深入到了媒体内容(包括视频和电子书业务)、设备制造(包括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和Kindle Fire平板电脑),还有更重要的业务是云计算(Amazon Web Service,以下简称“AWS”)。谷歌也不甘示弱,已经进军设备制造(收购摩托罗拉、发布Nexus旗舰手机)、云计算(推出在线办公产品Google Apps和在线存储产品Google Drive等服务)和开发者服务(Android)。此外,谷歌的很多项目还在试运营和推广中,如支付产品谷歌钱包和电子商务类产品Google Shopper等。
归根结底,谷歌的业务无论怎么变化,其核心都是围绕着数据收集为全球用户提供信息服务。而亚马逊的最终目标则是向全世界推销产品。但是,它们的目标渐渐将两家公司推到了面对面竞争的境地。
Android和设备制造
2011年,亚马逊以199美元的超低价推出了Kindle Fire平板电脑。这一举措向业界示范了如何打破苹果的iPad对平板电脑的*垄断。Kindle Fire的出货量虽然在非iPad平板中已算不错,但是并没有让Android平板真正热卖。而在2012年,谷歌推出了Nexus 7平板。
今年七月,谷歌联合华硕推出自己的Android平板Nexus 7。这一次,谷歌将Kindle Fire推入了深渊。这款同价位的产品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硬件配置上,都*超过了Kindle Fire。而消费者们更喜爱Nexus 7的另一个原因是,比起Kindle Fire自带的亚马逊应用商店中的少量应用,能够直接访问谷歌应用商店Google Play的Nexus 7将提供更多的选择。
亚马逊今年同样也推出了新产品Kindle Fire HD和Fire HD 8.9。但是从这两款产品推出的时间与Nexus 7基本相同这一点来看,这些产品并非是亚马逊对谷歌的回应。虽然这两款新Kindle Fire比前代产品要好得多,但是在谷歌今年十月推出Nexus 7的10英寸升级版Nexus 10之后,亚马逊的新产品很快被比了下去。
亚马逊Kindle Fire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它使用的Android系统是修改过的。谷歌以开源的方式向业界开放了Android的核心代码,因此它并没有向亚马逊收取费用。但是亚马逊似乎并不领情,Kindle Fire禁止访问谷歌的应用商店Google Play和其他服务。
应用与内容
设备制造业的战争,直接关系到对移动媒体内容的控制权(事实上这也是这五家大公司竞争的焦点)。今年三月,谷歌将自己的Android市场改名为Google Play,同时在Google Music音乐服务基础上增加了对视频和书籍的支持。以其提供的媒体内容类别来看,Google Play非常类似亚马逊Kindle Fire推出的内容。
应用与应用服务对两家公司都至关重要。相比2011年,为了帮助开发者为其应用商店开发应用,亚马逊今年投入了更多资源和精力以向开发平台提供更多的功能和*。这包括全新的地图功能(由诺基亚提供)、收入分成、购买选项和推荐功能等。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新浪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