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谷歌创始人兼CEO拉里·佩奇不为人知的故事

佩奇的性格和成长经历造就了谷歌今天独特的企业文化。
2014-04-28 08:00 · 腾讯科技     
   

  “太扯了,”一位当时在场项目经理后来说,“我感到很受侮辱。拉里当着全公司的面说我们不需要经理,说他不喜欢我们。他的话伤害了很多人。”

  最后,裁员并没有进行下去。佩奇那天想要截掉的项目经理全都转到谷歌日益发展的运营部门,由乌尔斯·霍兹勒(Urs Hozle)领导。佩奇的重组也没有持续太久。尽管一些工程师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成果丰硕,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项目所需资源并没有保障到位。重复冗余问题出现。工程师希望得到反馈,并想知道他们的职业生涯会如何发展。

  最后,谷歌再次开始招聘项目经理。“我尽全力解释管理的真正价值,你可以为如何管理定一个基调。”史塔茜·苏利文在《我很幸运》一书里回忆说,“希望拉里可以从中吸取教训。”

  谷歌的乔布斯

谷歌创始人兼CEO拉里·佩奇不为人知的故事

 

  到2001年8月,施密特卸到了自己在Novell的全部职责,成为谷歌CEO,也就是对佩奇和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进行所谓的成人监护。

  很长一段时间,拉里·佩奇感觉很不开心。

  每个人都知道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故事,知道他被自己创立的苹果公司解雇,流亡几十年后又回归并拯救了公司。但很少有人理解苹果董事会和投资者当时解雇乔布斯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在职业生涯早期,乔布斯非常任性和自私,容易造成破坏。离开苹果之后,他才知耻而后勇,在Pixar取得了第二次成功,进而成为一名成熟的*。回到苹果之后,他带领苹果发展成为世界上*价值的公司。

  拉里·佩奇就是谷歌的史蒂夫·乔布斯。与乔布斯一样,佩奇也有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但佩奇一直是公司真正的梦想家和推动力。就像苹果投资者将乔布斯扫地出门一样,谷歌投资者也没有满足佩奇的意愿,迫使他聘请一位CEO实施成人监护。

  后来,两个人都经历了长时间的迷失。史蒂夫·乔布斯的流亡形势更加严峻,但佩奇也在几年时间里没有涉足谷歌的日常工作。与乔布斯一样,只有在经历了长时间流亡后,佩奇才能够成熟起来,了解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后来,与乔布斯一样,佩奇带着雄心壮志与坚定决心回归公司。

  发明家特斯拉的故事

  1943年1月7日,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安静地躺在纽约客酒店的房间里,这是一家位于曼哈顿大街上方的33层酒店。突然间,特斯拉胸部剧痛,随后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一天之后,酒店服务生决定忽略特斯拉房间门口“请勿打扰”的标识,打开房间,发现了他的尸体。这位优秀的发明家已经离世。

  特斯拉是一位克罗地亚移民,出生于1856年。他曾发明了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电的发电方式,也曾构思和创造出无线通信。但是在去世之前的最后十年,他只能努力赚取养老金和喂养鸽子,无力说服投资者资助他最新的构想。直到去世的时候,他都坚信自己可以发明出结束所有战争的武器,发明出电能通过无线方式跨越大洋的方式,并计划从太空中收集能量。他去世的时候,寂寞一人,负债累累。

  特斯拉是一个聪明的人。他能够讲八种语言,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他能够在脑海中构成出完整的发明。但是在商业方面,他极其糟糕。

  1885年,他告诉自己的老板托马斯·爱迪生,他可以改进汽车和发电机。爱迪生说:“如果你做到了,给你5万美元。”特斯拉履行了自己的承诺,爱迪生却只给他加薪10美元。

  特斯拉愤而辞职,组建了自己的公司:特斯拉电灯与生产公司。但是不久后,他就与投资者就公司发展方向出现分歧,并被炒了鱿鱼。随后一年,特斯拉被迫挖沟谋生。

  1900年,他说服摩根大通给另一家公司投资15万美元,但这些钱在1901年就用完了。特斯拉余生一直在给摩根大通写信,请求更多资金支持。但他再也没有拿到过一分钱。

  特斯拉去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44年,《纽约先驱导报》记者约翰·约瑟夫·奥尼尔(John Joseph O’Neill)撰写了一篇关于这位发明家的传记。二人过去曾是好友。

  这篇传记题为《浪子天才:尼古拉·特斯拉的一生》。“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十年,见到过他数千人当中,知道他是谁的很可能不超过10个人。”传记总结说。

  “即便媒体每隔一年就会头条报道特斯拉和他最新的科学预测,但没有人将这些报道与这个高高瘦瘦、衣着过时、每天喂鸽子的人联系起来。”“他就是那类奇怪的人群之一,他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令城市里的人们生活更好。”

  这篇文章发表后41年,也就是1985年,一个12岁的密歇根男孩阅读了特斯拉的传记之后哭了。

  他就是拉里·佩奇。

  佩奇的父母都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授,他从小就在一个杂乱的房子里长大。房间里不仅有计算机和电子设备,还有到处堆放的科技杂志。再加上佩奇父母专注的精神,这种氛围培养了佩奇的创造力和发明精神。

  从那一刻起,佩奇认识到,仅仅构思出创新的科技未来是不够的,重大理念并不足够,它还需要商业化。如果佩奇想要成为一个发明家,他就必须创立一家成功的公司。

  特斯拉的故事还教育佩奇要小心世界上托马斯·爱迪生这样的老板,他们会利用你实现梦想的愿望,去服务于自身的世俗目的。

  管理原则

  谷歌成立于1998年9月4日,也就是佩奇在梦里构思出用内置链接进行网页排名的想法之后两年。他自己担任CEO,他*的朋友谢尔盖·布林被任命为联合创始人。

  联合创始人经常被历史遗忘。史蒂夫·乔布斯在苹果有两位联合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Facebook有四位联合创始人。

  谢尔盖·布林是一位与佩奇截然不同的搭档。他们在斯坦福大学相识,当时布林非常外向和精力充沛,教授们都知道他喜欢不敲门就直接进入办公室。

  在佩奇的创业公司发展为国际科技公司的过程中,布林提供了谷歌必需、但佩奇缺乏的外向性格。布林擅长战略和品牌,以及发展谷歌与其他公司的关系。他是佩奇的合作伙伴,最后成为兄长。

  尽管谷歌经常被看作是布林和佩奇这两位计算机天才的产物,实际上谷歌是拉里·佩奇的创造物,谢尔盖·布林只是帮手。

  佩奇和布林为成立这家公司从好友和家里筹集了100万美元,并从斯坦福大学校园里搬到了租来的车库。

  到1999年2月,这家创业公司的发展规模已非车库能容纳,于是搬到了位于加州帕洛艾托(Palo Alto)一个自行车商店楼上的办公室里。七个月之后,这个办公室的规模也不再够,于是公司又搬到了山景城附近距离高速公路几英里的一个办公园区里一座毫无特征的楼上。

  在这座楼外面的一片柏油停车场,有一个黄色警用胶带标识的区域,佩奇、布林和谷歌其他员工在这里玩滑轮曲棍球。他们的游戏是全身体接触,因此员工们都戴着护具,回到办公室的时候一定是汗流浃背,有时候还会有出血和淤肿。“在场上对抗创始人的时候,没有人会收敛一点。”道格拉斯·爱德华兹写道,“你玩得越激烈,赢得的尊重越多。”

  在这座褐色大楼内部,游戏要激烈得多。是的,这里为所有员工提供免费食物,以及一位现场按摩治疗师。另外还有色彩明亮的餐厅和沙发,整个区域看起来就像一个幼儿园和大一新生宿舍的混合体。

  但是对于佩奇的员工而言,在谷歌工作就像是一场无休止的论文答辩。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饱读圣贤书的人才随时想要与你辩论。佩奇曾经每天与布林进行激烈的争论,这也是他们关系发展的方式。他们的辩论并不是相互争吵,而是一方陈述观点,然后另一方陈述,很少有打断对方的情况发生。佩奇会说布林的想法很愚蠢,布林则会说佩奇的主意太幼稚。他们相互都会称对方为混蛋。

  佩奇从来没有感觉到他与布林的关系因为这些争论而有所恶化,因此他也用同样未经任何修饰的方式与其他谷歌员工进行沟通。佩奇曾经对满屋子的谷歌首批营销员工说,他们的职业就是建立在说谎的基础之上。

  佩奇还喜欢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想法。如果他的眉毛会上扬,说明他认为你的想法很愚蠢。如果你说了一些让他感觉愤怒或不舒服的话,他会用更加平静的语调回应,而且说话的时候*不会看着你。

  佩奇因为缺乏社交技能而带来了不好的名声。产品演示时应用程序加载过慢也会令他咆哮如雷。

  佩奇鼓励公司高管像他和布林那样相互挑战。在新招聘员工的见面会上,两位联合创始人之一经常会挑起一场关于企业或产品决策的论战。然后他们就静静坐在一边,观看下属们相互之间的争论。只要任何一个论点说到了点子上,佩奇就会说:“我不想再听下去了。就这样做。”

  这并不是说他是个专制的统治者,而是说明他与人沟通靠的是想法,而不是感觉。

  谷歌早期的人力资源主管希瑟·凯恩斯(Heather Cairns)还记得有一次遇到佩奇在下班后与谷歌清洁工专心致志地聊天。随后她问佩奇,他们如此严肃地都聊了些什么。

  他回答说。“我想知道每个人工作的情况。”随后他详细回忆了这位清洁工的方法:把空垃圾袋放到垃圾桶底部,这样就可以方便地更换。“这种方法非常有效,”佩奇肯定地说,“他这样做可以节约时间,我也从中学到了东西。”

  在社交上,佩奇就像个孩子。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他能够借外部事物与他人交流:对未来的构想,超酷的技术。在谷歌,他仍然用这个层面的东西与员工交流,却忽略了情感沟通。

  在被问及他管理公司的方法时,佩奇曾经对一位谷歌员工介绍说,他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就是将其简化到二选一,然后选择*答案。无论此举会带来什么附加损害,他都能接受。

  佩奇在获得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之后,前往斯坦福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当时他认为自己需要在学术与创建公司之间二选一。选择前者意味着放弃成为发明家的机会,但创建公司将迫使他以自己不喜欢的方式与诸多人打交道。在谷歌的前几年,他在两个方面都游刃有余:既能开发出数百万人广泛使用的产品,又培养了专注于理念和成果,而非细微情感的人际文化。

  多年来,谷歌一直在这种管理方式下繁荣发展。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腾讯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