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疫情会让消费电子的升级换代严重滞后?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面板生产国,但另一方面,上游原材料却高度依赖海外进口。
2022-05-18 17:40 · 微信公众号:愤怒鬼才王  愤怒所长王   
   

几家光学膜公司的投资者就差对着董秘TMD拍桌子骂了。为什么股价还不涨?

1,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面板生产国,但另一方面,上游原材料却高度依赖海外进口。

以32寸液晶电视为例,背光模组约占总成本的41%,而光学膜作为背光模组的核心元件,其成本占整个背光模组的37%。

目前光学膜市场规模总计约为300-400亿元,到2026年预计翻倍左右。

国内的聚酯薄膜企业占据了全球的大部分聚酯薄膜产能,

而生产光学膜的核心材料光学基膜基本被日本把控。

PET光学基膜是上游材料,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但目前同样被美日韩企业把控。

中国大陆企业,高端光学基膜研发成功的头部是双星新材。

而后东材科技、激智科技、长阳科技、大东南、斯迪克、洁美科技等。

其实,整个新材料行业发展到最后的竞争格局都是寡头格局,而且龙头企业地位非常稳固。

如3M、东丽,以及很多国外半导体材料公司。

国内则有大家熟知的三环集团(陶瓷插芯全球份额70%)、国瓷材料。

与国外品牌相比,国内光学基膜厂商在产品价格方面存在较大优势,

国内厂商的售价在0.9-1.2万元/吨左右,而进口BOPET价格约为5.5万元/吨,

是国内品牌的4-6倍,本土产品价格具有显著优势。竞争力逐渐增强。

那么这两年看点,一直就是下游显示技术更新迭代速度较快,三星、苹果在MINILED的高端产品推出上不遗余力。

对光学膜传统产业链各环节带来价值量重构。

2,

四家公司,收入体量上分别是双星新材、东材科技、激智科技、长阳科技。

其中,双星新材高端光学膜破局成功,一体化*优势明显。

经过十年磨一剑,拥有庞大的工艺、配方以及制造生产数据库。

去年底各项产品提价5-15%,复合膜提价15%,少产品供不应求,

毛利率稳中有升经营性现金流充裕。

今年他的产能将达到106万吨,而友商只有10万吨。

3,

东材科技是传统绝缘膜起家,收购安徽金张科技、收购胜通光科2条产线扩能光学膜。

目前公司光学聚酯基膜产线约5条,合计产能约10万吨。向下游逐步延伸。

2021年前三季度,光学膜材料营收迎来爆发增长。光学膜占比20%。

激智科技主要是太阳能膜、应用在光伏、汽车领域。受行业利好收入拐头向上,但毛利率很普通。

4,

由于消费电子产品的不断升级,搭载 LED 灯珠数量的指数级增长,

对反射膜的产品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带来其价值量的近十倍增长。

反射膜主要用于液晶显示领域,预计 2022 年需求约 2.5-2.75 亿平米,其中电视 占比约 80%。

经过十年的长期积累长阳科技是全球反射膜龙头,全球市占率超过50%,是*的细分头部企业。

这些光学膜企业基本都是十年以上的升级打怪之路。

目前长阳基膜产能 2.5 万吨。产能和营收体量上还是四家中最小的。

未来长阳科技有“十年十膜”战略,

募投项目若全部建设完成后,产能超过 10 万吨,预计该项目达产后年收入有望超过11亿元,贡献利润总额 2.44 亿元。

相当于再造一个长阳。

这是公司的第二成长曲线。

5,

四家公司来看,我认为最有看点的是双星新材,业务复杂度也最高,一体化构建完成。

光基膜原材料生产,能够大幅降低成本。从利润变化也可以看出。

从小市值成长来看,长阳科技的成长弹性更好。

不过当下,疫情巨大的扰动因素,需要担心的是下游需求端有没有产生质的变化。

高端消费、一线城市用户是不是会中长期消费受制约?

居民可支配收入下滑,消费电子品的历史进程是否被严重拖后了?

另外,我们看,长阳科技大股东金亚东自掏腰包出资3亿定增,在 12.79 元/股基础上 主动提价1.01元,彰显长期投资信心。

并且光学膜三家企业,估值都掉在历史底部。

估值弹性是有的,但消费扰动因素也很大。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愤怒鬼才王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